中国以开放胸怀迎接中外文明交流热潮
  • 发布时间:2025-10-28 11:21:52
  • 来源:新华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农业奥林匹克”盛会再启!透过这扇观察中国农业发展的窗口,触摸农业发展“脉动”,探寻农业新质未来。

10月25日至29日,以“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为主题的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陕西杨凌举办,吸引来自近50个国家的1800余家企业参展。来到被誉为“农业奥林匹克”的杨凌农高会,你会发现,科技创新正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市场格局的重塑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10月25日,小麦育种专家张正茂(右一)在杨凌农高会农业科技专家咨询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姚友明 摄

选育良种,端牢“中国饭碗”——

“我家苞谷‘秃顶’,苞谷棒有三分之一没结粒,这是咋回事?”“准备种植冬小麦,去年施的复合肥效果不好,还需要施什么肥料?”……在杨凌农高会的农业科技专家咨询活动现场,农民们急切地抛出一个个问题。

“我告诉农民朋友,种小麦光施复合肥还不够,需要加一些磷肥,促进小麦根系的增长。”小麦育种专家张正茂说,“还有人问我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我给他们推荐了一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培育的品种,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还得靠种子自己‘硬气’。”

  10月25日,参观者在杨凌农高会上参观“无人化植物工厂成套技术装备创制及应用”项目成果。新华社记者李一博 摄

为了培育出既抗病又丰产的良种,农业育种专家们不懈耕耘。如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小麦育种中,培育出具有特定抗性的新品种,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帮助国人端牢“中国饭碗”。

在本届农高会上,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方带来好消息:公司旗下先正达种业设在杨凌的技术中心,已在“十四五”期间跻身世界一流玉米育种中心行列。“杨凌技术中心的仪器每天24小时连续运转,避免人工失误的同时大幅提高了研发效率。”他说。

智慧农具,驱动农业“新引擎”——

未来的农田里,“老把式”的经验固然宝贵,但科技正在驱动农业走向智能化。

  10月25日,参观者在杨凌农高会上了解大疆农业无人机。新华社记者李一博 摄

翱翔天空、精准作业的无人机,深入垄间、自主巡检的机器人,联通万物、智慧决策的云平台……在杨凌农高会上,智慧农业装备正以具象化的形式展现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展台,一台造型灵巧、正缓缓移动的智能苗圃巡检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无论是葡萄、番茄还是其他作物,它巡检一圈后,就能自动分析出当前作物的生长状况、病害情况。挂果期还能预估产量,最后由AI生成一份决策报告,提醒种植者科学施肥或提前防控病害。而传统人工管理主要靠经验,往往是在病害肉眼可见后才着手‘治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研二学生姚赛赛说,这台机器人是由她所在的赵艳茹老师团队研发的。

绿色引领,破解农业环保困局——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本届杨凌农高会上,一系列聚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与模式集中亮相,为破解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矛盾、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合成生物高科技企业,今年第一次参加杨凌农高会。“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破解秸秆利用难题,既能避免化学污染,又能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公司总经理、首席科学家臧立华说,会上多家企业与公司签署了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从一颗硬气的种子,到一件智慧的农具,再到一条绿色的产业链,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中国广袤的乡土大地上扎根生长。

未来农业,值得期待。

策划:陈芳

记者:付瑞霞、姚友明

统筹:郭宝江、贺占军、刘媛媛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姚祯发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