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状元橘”激活封开南丰万丰乡村振兴新动能
  • 发布时间:2025-11-07 11:09:44
  • 来源:黄瑛居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每当华灯初上的时候,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上的有些市民会到万寿村光伏长廊散步,与该村村民一起分享灯光下乡村夜晚所带来惬意!

ScreenShot_2025-11-07_111226_057

封开县南丰镇万寿村光伏长廊。

ScreenShot_2025-11-07_111243_202

夜色下的封开县南丰镇万寿村光伏长廊。

               “光伏+”多维赋能体系

万寿村地处封开县南丰镇东部,属于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拥有夏长冬短、日照充足的气候特点;村域面积约8.92 平方公里,坐拥丰富的林地与山地资源,交通便捷,具备开发地面光伏产业的天然优势。万寿村充分利用自身入选省培育典型村的契机,并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携手合作,主动挖掘当地光照与土地资源潜力,积极探索“光伏+”乡村振兴新路径,创新性地提出了“光伏长廊”项目,激活了村集体闲置的土地资源,破解发展瓶颈。

工作队队长游元雄介绍,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一线走访联系党员干部群众,发挥党支部集体智慧并结合中国华电资源优势,按照“工作队谋划、村经济合作社实施、合作社及村民受益”的原则,创新探索“光伏长廊”产业增长点,确定万寿村首期产业发展项目为光伏发电长廊。

ScreenShot_2025-11-07_111255_026

封开县南丰镇万寿村光伏长廊穿村而过。

“将绿色能源开发与乡村民生改善、文化传播深度融合,实现‘一块光伏板,带动多方面’,这是‘光伏长廊’一体化项目的最大亮点!”中国华电集团广东公司派驻封开县南丰镇万寿村第一书记陈锋说道。去年10月开始谋划光伏长廊项目,涉及70多户400多人,由中国华电定向捐赠159.6万元帮扶资金支持建设,在南丰镇党委及万寿村“两委”的帮助协调下成功落地,项目总长约300米,总装机容量约300kW,采用转化率超23%的高效晶硅组件,利用村内闲置空地及道路沿线空间建设光伏长廊,总覆盖面积约1500平方米。光伏长廊建成后无偿捐赠给万寿村使用,投入运营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村集体收入所有,经测算,项目年均发电量约35万度,所发电量优先满足村内公共设施使用,剩余电量并入电网,每年可为村集体稳定创收16万元,收益期限长达25年,形成“一次投入、长期收益”的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在长廊内安装80多盏太阳能路灯,不仅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照明问题,还成为村民夜间活动休闲的新去处,并在长廊内设置乡村振兴成果展示板、法治宣传专栏、历史文化介绍区,将光伏长廊打造成为政策宣传、文化传播的“露天课堂”;优化长廊周边绿化环境,推动村内闲置用地 “变废为宝”,通过“光伏板+绿植”的立体布局,周边绿化覆盖率提升15%;为长廊内村道旁的水渠铺上盖板拓宽道路,铺设平整的沥青路,为“绿美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实现了“发电照明+宣传+休闲”的“光伏+”多维价值。来自封开县南丰镇上市民植先生说,每天晚上到万寿村光伏长廊散步成为其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状元橘”打造特色“富民产业”

金秋时节,封开县南丰镇“状元橘”种植基地,连片果树上挂满青黄相间的果实,丰收在望。如今,“状元橘”已从单一果品发展成为带动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019年,肇庆市百丈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南丰镇万寿村建立了300亩“状元橘”种植基地。经过数年发展,2025年,该基地预计产量可达约150万斤,产值约500万元。近年来,该公司大力推广和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提升果实品质;加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成功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投身南丰状元橘种植产业,为农户搭建起稳定可靠的产业增收渠道。该公司总经理植志荣介绍道:“这里处于北回归线,拥有特殊的气候条件,种出的‘状元橘’上糖度比其他地方明显更高。果场使用灰蒙蒙的石灰进行防护,经过清洗后,果实就是更绿色的食品。”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与绿色种植理念,让南丰状元橘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从2025年9月29日开始,每天(除国庆节假期外)都有收购商上门,平均每日发货量达2万斤。

ScreenShot_2025-11-07_111314_634

陈锋(右)与封开村长在直播销售“状元橘”。黄瑛居摄

为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果农收入,工作队不仅派出工作人员每天下午5到7点化身主播,在镜头前热情推介,而且还邀请封开村长等县内知名大V走进果场参与直播。陈锋说,以工作队的名义开展抖音直播,销售“状元橘”。希望通过线上直播,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状元橘”,进一步扩大销量,助力农民增收。如今,南丰状元橘产业正蓬勃发展,并注册了商标,不仅成为当地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责任编辑:吴建有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