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一响“流量”来!文昌“航天+旅游”的蝶变与远航
  • 发布时间:2025-10-31 07:51:43
  • 来源: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 作者:吴岳文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2025年10月23日晚,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尾焰照亮淇水湾,上万名游客的欢呼声与轰鸣声交织回荡。文昌航天发射场每一次发射火箭,都会掀起旅游热潮。自2016年首飞成功以来,“航天+旅游”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文昌最鲜明的“城市名片”,从单一发射观礼到多元产业生态,这座滨海侨乡正经历着全方位的蝶变。

    人们在文昌观看火箭发射。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观礼经济崛起:从沙滩围观到专业体验

    对很多市民游客来说,火箭发射曾是遥不可及的事,如今已成为文昌最具吸引力的旅游IP。2025年8月13日下午,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文昌瑶光火箭发射观礼平台内座无虚席,淇水湾沙滩聚集了上万民众,其中既有举家而来的亲子家庭,也有扛着设备的摄影爱好者。这种“追箭热”已形成稳定的客流潮汐。今年来,文昌航天发射场和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多次发射火箭,文昌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观礼体验的升级折射出产业的成熟。文昌市龙楼镇云卷云舒、海暇等民宿拥有绝佳的观看火箭发射视角,民宿老板提供的“楼顶观礼位”曾是早期游客的选择,3.5公里的近距离视角吸引着自助游客。如今,瑶光观礼平台和文昌航天观礼中心成为文昌观看火箭发射的核心地标。

    文昌航天科普中心广场上矗立的1:1长征五号火箭模型尤为醒目。记者 吴岳文 摄

   “作为海南首个专业航天观礼设施,瑶光平台以360°环幕视角和沉浸式体验,成为‘追箭族’的首选打卡地。”瑶光观礼平台管理方中旅(海南)航天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投资1500万元、面积3500平方米的平台,距商业发射工位仅1.5公里,可容纳2000人同时观礼,三层空间分别承担展览、休息和观礼功能,将单一观赏升级为沉浸体验。

    文昌航天观礼中心今年国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集航天火箭发射观礼、航天研学、休闲娱乐、餐饮购物、文创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可容纳千人以上的航天观光园区,包含月之塔和日之塔两大区域,建筑风格独特。在园区内,还可以尝试VR星际神舟、VR星际太空舱和VR星际月球车,让游客在等待发射时可体验“火星生活”。

    吃住业态爆发:从零星配套到全域服务

    航天热的持续升温,首先点燃了住宿市场的活力。“航天小镇”文昌市龙楼镇的变化最为显著,自2016年文昌航天发射场投用以来,该镇宾馆数量从5家激增至50余家,较2016年增长近10倍,餐饮业规模也扩大近4倍。每次火箭发射,龙楼镇都涌入数万名游客。2025年“五一”“国庆”假期,文昌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餐饮订单量同比增长近3倍。今年8月  13日火箭发射期间,瑶光火箭观礼平台周边一椰子摊卖出500多个椰子,村民韩大姐笑称:“火箭一响,椰子比景区纪念品还抢手!”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发射场提供

    中高端转型成为住宿业的新趋势。“云卷云舒”民宿创始人祝影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从开业初期21天零订单,到如今发射日一房难求,民宿不仅当年回本,更带动村民纷纷投身业态发展。前两年,“云卷云舒”民宿经升级改造后,将“海的诗意”与“航天的震撼”融为一体,获评海南省100家特色民宿、2024年海南省等级乡村民宿金宿。这里独一无二的“航天视角”吸引四海游客。璟蓝花园民宿在发射期间持续满房,单次可接待七八十人的观礼团队;“瑶光小阁”等特色民宿推出观礼专属房型,搭配智能化设施与赶海、椰林散步等配套体验,让住宿从“落脚地”变为“体验点”。龙楼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龙楼镇民宿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收入破亿元,带动超5000人就业。

    “云卷云舒”民宿经升级改造后,将“海的诗意”与“航天的震撼”融为一体。记者 吴岳文 摄

    餐饮业同样搭乘上“航天快车”。文城镇旺溪、龙华、清星等老爸茶店以浓郁的南洋风情和地道的本土风味闻名,既有传承数十年的老字号,也有新兴的网红打卡点。每到火箭发射日便座无虚席,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的游客专程前来打卡,喝完茶再赴观礼点看火箭发射已成固定流程。龙华茶园老板坦言,发射日客流量较平日翻倍增长,游客对文昌鸡、清补凉等特色美食的追捧,让传统餐饮焕发新生。更具创意的是,部分民宿老板联合餐饮店推出“民宿摆摊”模式,将特色美食直接送到游客身边,实现人气与收益双赢。

    景点联动升级:从单点打卡到全域漫游

    航天IP正让文昌的旅游版图全面激活。文昌市旅文局精心设计三大工业旅游线路:“航天经典游”串联航天发射场、航天科普中心、超算中心等硬核场景;“航天休闲游”融合孔庙、东郊椰林等文旅地标;“航天三链游”聚焦航天育种、卫星应用等产业延伸。这种联动效应让游客停留时间从“半日观礼”延长至“多日漫游”,文南老街的骑楼风情、铜鼓岭的滨海风光都成为航天旅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场馆的升级是文旅融合的关键支点。文昌航天科普中心历经改造后,参观面积从1000平方米扩至6700多平方米,接待能力提升至日均1.5万人,六大展馆通过火箭残骸、空间站模型等实物与VR、XR技术结合,打造出沉浸式航天课堂,游客可穿戴设备体验低重力环境下的月球漫步。不久前启用的海南航天神舟科技馆更具特色,5000平方米空间内设有1:1复刻的“天和”核心舱、航天医学康养展区,距发射场仅3公里的观礼台可提供专业解说服务。加上极星陨石博物馆、航天育种中心等场馆,文昌已形成完整的航天科普矩阵。

    游客参观文昌极星陨石博物馆。记者 吴岳文 摄

    创新举措发力:从资源禀赋到产业生态

    文昌的探索从未止步于“看火箭”,一系列创新举措正在构建“航天+”产业生态。2024年12月,中旅(海南)航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揭牌成立,统筹推进旅游规划开发,标志着航天旅游进入专业化运营阶段。该公司推出的“逐梦星辰”研学线路,采用“院士领衔+项目制研学”模式,让青少年可走进星箭产业园,了解航天育种知识。

  “科技+服务”的融合不断深化。“空天奇旅”智慧旅游平台通过AI导览、AR模拟发射等功能,让游客一键触达“从火箭组装到太空生活”的全场景体验。“信用+航天”惠民模式则实现观礼预约、景区优惠的便捷获取,提升旅游便利性 。在生态保护方面,全国首个“航天观礼环保基金”的成立,将环保理念融入航天旅游,实现科技报国与生态惠民的双向奔赴。

    游客在文昌航天超算中心体验遨游太空。记者 吴岳文 摄

    跨界融合更添活力。文昌将航天IP与“排球之乡”优势结合,打造“航天+村VA”特色体验,2023年以来“村VA”吸引大量观众,带动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2025年夏季,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向阳花开,少年追箭!”乐队中国青少年音乐节等活动接连举办,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碰撞,进一步丰富文旅供给。

    “向阳花开,少年追箭!”乐队中国青少年音乐节。记者 吴岳文 摄

    未来展望:从航天之城到世界地标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文昌的航天旅游正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自去年以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经成功进行6次火箭发射。随着商业航天发射频次向“一周一次”的目标迈进,文昌市将依托“航天发射观礼+研学+康养”复合业态,打造全球航天文化新地标。中旅航天旅游公司计划联合头部机构组建“航天旅游联盟”,进一步扩大产业影响力。

     游客参观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记者 吴岳文 摄

    乡村振兴与文旅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祝影打造的民宿集群项目采用“村民出租土地、团队运营、利润分成”模式,既能带动村民就业,又能提升服务品质。文昌瑶光观礼平台通过优先聘用航天失地农民,已成为“航天+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未来,这种利益共享机制将进一步推广,让航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

    目前,文昌正在加快商业航天全链发展,谋划推进航天主题公园等重大项目落地。海南自由贸易港将于2025年12月18日封关,文昌正以航天为纽带,构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协同生态。目前文昌全市已汇聚近3000家企业,其中航天类企业超700家,为文旅产业注入硬核科技支撑。从单一发射场到“航天旅游之都”,从科技事件到生活方式,文昌的“航天+旅游”故事正在向全国、世界传播。

    当火箭一次次刺破苍穹,改变的不仅是天际线,更是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10月30日,文昌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鲍光余表示:“航天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催生强大的发展动能,让大国重器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成为驱动地方发展的超级引擎。”

责任编辑:陈尧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