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农信的数字乡村实践,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 发布时间:2025-11-10 17:34:55
  • 来源:映象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在广袤的中国乡村,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农业等产业数字化。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数字技术跨越千山万水,融入千家万户,特别是惠及那些在田野上辛勤耕耘的小农户。中和农信长期扎根农村,致力于综合助服务,以其独特的“陪伴式”服务和持续的技术创新,书写了一份以人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答卷。

  有温度的连接:线下网络为基,数字工具为桥

  中和农信深知,广大农村地区的中老年群体,对纯线上服务有抵触心理,担心网络安全,接受新事物较慢。因此,中和农信选择了一条更具人情味的路径:不是用冰冷的屏幕取代面对面的交流,而是让技术成为增强线下信任关系的催化剂。中和农信建立起直达乡村的线下服务网络,服务覆盖23省(自治区、直辖市)550多个县域,触达超过10万个乡村,这构成了其服务的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数字创新始终围绕着“可用、易用”展开。当中和农信推出农资电商业务时,发现许多农户不具备使用能力。于是,他们巧妙地将金融教育、移动互联网工具应用融入到线下服务场景中,通过手机培训、防范诈骗知识普及,提升农户的数字能力与信心。技术本身也极具包容性:开发弱网技术优化偏远地区地图定位,业务多终端化让农户无需下载APP,通过微信小程序即可便捷使用。这种“线下信任建立+线上效率赋能”的模式,使数字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农民触手可及的工具。截至2024年末,平台累计交易客户数近480万名,这便是信任与便利共同作用的结果。

  精准的赋能:双轮驱动破解小农户现代化难题

  面对“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现实问题,中和农信的回答是:用农业技术与数字技术“双轮”驱动,赋能小农户。这里的创新并非取代传统经验,而是为其注入科学的力量。

  中和农信的专家团队提供专业的作物全生育期技术方案,但如何将这些方案有效传递?数字平台发挥了枢纽作用。农技专家可通过“线上问诊”实现“云端作业”,高效解决大量技术问题。而最具特色的创新,是引入了5800多名来自本地的“一站式农服站长”。他们是邻里乡亲,熟悉土地,也经过培训掌握了数字工具和基础知识,成为连接总部专家与农户的“超级接口”。他们可以代为进行线上咨询,再将专家的方案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际行动,确保了“科学种地”真正落地。截至2024年末,这一模式已累计服务耕地超过220万亩。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社区力量与组织创新的胜利。

  可持续的支撑:负责任的服务守护乡村未来

  对于中和农信而言,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要着眼于提高效率,更要确保发展是可持续、负责任且普惠的。在普惠信贷领域,中和农信坚持“小额分散”,产品设计注重“低门槛”和灵活性,切实减轻农户还款压力。更重要的是,将金融服务与生产场景深度结合,并严格限制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授信,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这直接助力了“农村美”的目标。

  超越业务本身,中和农信将“客户为尊”落到实处,构建了全面的客户保护体系,从产品设计、透明度到数据隐私和投诉处理,均有严格机制。中和农信主动通过多种渠道倾听客户声音,2024年调查显示超过92%的客户对产品和服务表示满意。这种对质量与客户权益的坚守,使得每一次服务互动都成为一次信任的加固,为长期的乡村发展注入了稳定性。

  中和农信的实践表明,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人”。通过有温度的线下陪伴弥合数字鸿沟,通过精准的技术赋能提升农业效益,通过负责任的服务理念守护发展成果。正是在这种“服务与创新”的深度融合中,中和农信不仅帮助解决了小农户面临的实际问题,更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和最主要的受益者,稳步迈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邹沛霖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