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水稻的“娘子军”
眼下正值农忙时节。走进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三胡乡,无论是在烟叶烘烤大棚、水稻良种繁育基地,还是藤茶采摘园、百合加工作坊,处处可见一群勤劳能干的“娘子军”。她们肩挑背驮、分工协作,成为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最亮丽的风景线。
在来凤富民种业产销专业合作社金龙沟油菜示范基地,播种工作正紧张推进。61岁的姚梅英弯着腰栽种种苗,脸上挂着汗水,也挂着笑意。
“每天工资80元,不耽误早晚接送孙子上学,还能在家门口挣钱,划算得很。”姚梅英是三胡乡金龙沟村八组的留守妇女,过去农闲时只能在家操持家务,如今参与合作社的种植管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正在劳作的“娘子军”
同样忙碌的,还有三胡乡三堡岭村的烟叶种植基地。烟叶种植大户向明新告诉记者,他在三堡岭村种烟已有10多年,每年在办土、育苗、栽种、培管、采收等关键环节总会遇到用工短缺的难题。“这几年多亏了当地留守妇女,她们干活麻利、细心,帮我解了燃眉之急。”他说。
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三胡乡部分妇女因照顾家庭、老人和孩子等原因留守在家。她们有劳动能力,却因时间碎片化,难以长时间外出务工。
然而,农忙时节,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大户又面临季节性用工荒。在这样的背景下,“钟点工”“田保姆”等灵活用工模式应运而生,留守妇女纷纷加入,既满足了家庭需要,又实现了就近就业。
三胡乡妇联主席刘曲介绍,乡政府主动给合作社、种植大户和村集体牵线搭桥,将分散的妇女劳动力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有规模、有组织的劳务队伍。她们不仅参与粮油、烟叶、藤茶、百合等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还涉足农产品加工、乡村建设等领域。
“打工不离土,钱袋照样鼓。”这是三胡乡妇女们的共同感受。
在绿茶采摘园,妇女们指尖翻飞,嫩绿的芽叶不断落入竹篓。“绿茶采摘期长,从春天到秋天都有活干,收入稳定。”正在采摘的李新玉笑着说。
据统计,三胡乡现有留守妇女近千人,其中约60%通过灵活就业实现增收。她们每年人均增收可达5000元以上,不仅改善了家庭生活,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稳定的劳动力保障。
“娘子军”的活跃,不仅缓解了用工荒,更推动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胡乡红鱼泉村玉丰农业公司经理杨方玉表示,妇女们在生产管理中细致认真,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约一个月前,在水稻制种赶粉环节,妇女们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使水稻父本的花粉能充分、均匀地散落到母本花蕊上,促使水稻产量普遍好于往年。
在乡村建设中,她们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来凤火车站二期安置房建设工地,几位妇女正忙着搬运砖块、搅拌砂浆。工地负责人说:“她们干起活来不输男工。有了她们的付出,工程进度更有保障。”
三胡乡党委书记向学红表示,留守妇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里将继续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对接、权益保障等措施,让更多妇女实现就近就业,让她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唱主角、当先锋。
秋日的三胡乡,山间层林尽染,田野瓜果飘香。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娘子军”用勤劳和智慧编织着幸福生活,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贡献着温暖而坚定的“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