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秀屿区“红色动能”驱动项目“拿地即开工”
  • 发布时间:2025-11-06 16:35:52
  • 来源:中广网
  • 作者:黄飞鹏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审批环节多、等待周期长,曾是企业项目开工前的“老大难”。而在福建莆田秀屿区,这一困境已被彻底打破——从项目备案到拿到施工许可证,土地出让合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五项核心证照“五证同发”,仅用13天就完成全流程审批,让企业真切感受到党建赋能下的政务温度与审批速度。

“这样的效率太惊喜了!为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抢出了宝贵时间。”近日,福建莆田好物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鹏手持崭新的施工许可证感慨道。该公司“好物供应链基地”项目快速落地开工,不仅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更标志着秀屿区以党建引领审批改革的创新实践,跑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加速度。

党建赋能,凝出投资服务“向心力”

以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涉及发改、自然资源、住建等多个部门,需依次办理土地出让合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多项许可,流程链条长、申报材料繁、部门协调难,企业常面临“跑断腿、等得急”的困境。为破解这一发展堵点,秀屿区坚持把党建工作贯穿审批服务全过程,推动“党建红”与“审批蓝”深度融合,由区行政服务中心党总支牵头,联合湄洲湾国投经开区、自然资源局、住建局等部门党组织,打破科室界限和部门壁垒,组建“党建+项目审批”攻坚专班,创新推出“五证同发”集成审批模式,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凝聚改革合力。

“我们把党支部建在审批一线,让党员骨干牵头成立攻坚小组,聚焦数据共享、流程衔接、材料简化等关键难点,逐个击破堵点问题,真正用党建‘软实力’催生出审批‘硬效能’。”湄洲湾国投经开区笏石工业园党支部副书记刘俊杰介绍。专班同步建立“党员联企”常态化机制,从企业拿地阶段就主动靠前对接,为每个项目配备1名党员干部担任“项目管家”,提供“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指导企业规范准备申报材料、协调跨部门预审事项、同步落实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真正实现“部门领着企业跑”,让企业少走冤枉路、少花无用功。

流程再造,跑出项目审批“加速度”

13天完成“五证同发”,这一“秀屿速度”的背后,是审批服务流程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变“接力跑”为“并排跑”。秀屿区彻底打破以往“部门逐个审批、流程依次推进”的串联模式,通过“串联改并联”改革,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通各部门数据壁垒,将五项证照的审批流程整合为“一次申报、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同步发证”的闭环体系;对非核心、非关键性材料实行“容缺后补”机制,由党员先锋岗带头落实告知承诺制,企业只需作出书面承诺,即可先行办理审批手续,后续在规定时限内补齐材料,大幅压缩办理周期,让审批效率实现翻倍提升。

变“被动等办”为“主动协办”。建立全周期提前介入服务机制,在招商洽谈阶段,专班就主动对接项目方,联合相关部门会商会审,提前明确项目落地涉及的报批计划、审批标准和注意事项;签约阶段,立即启动“模拟审批”服务,按照正式审批流程对项目材料进行预审,帮助企业提前查漏补缺、补齐短板;企业取得土地后,专班按日倒排工作台账,线上通过政务平台同步推送审批信息,线下开设“五证同发”专窗集中受理,各部门同步审核、限时办结,第一时间完成全部审批流程。

“从项目对接开始,就有党员干部全程跟踪服务,所有流程一次性告知清楚,申报材料在线上一次性提交,业务在一个窗口就能全部办结,再也不用多头跑、反复问、多次补材料。”吴鹏说,这样省心、高效的主动服务,让企业投资发展的信心满满。

品牌引领,秀出营商环境“金名片”

近年来,秀屿区持续深化党建工作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服务提质、效率提速”为目标,着力打造“‘秀’质服务、‘屿’事快办”党建服务品牌,让优质服务成为秀屿营商环境的鲜明标识。通过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实施“党员领衔改革任务”机制,让党员在审批改革、服务提质中当先锋、作表率,全面落实“多评合一”“容缺预审”“联合验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精准打通审批堵点、难点问题。

数据见证改革成效:在党建赋能下,秀屿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整体提速70%,其中重大项目审批时限压缩80%以上,工建系统全流程网办率达到100%,“数据跑”替代“群众跑”、“一窗办”取代“多头办”成为常态,企业办事跑动次数平均减少90%,申报材料平均精简60%。

眼下,“好物供应链基地”项目已进入“五小工程”施工阶段,预计2026年6月竣工投产,投产后将年处理货物300万吨,进一步完善区域供应链体系、增强供应链韧性。以党建为引领,秀屿区正持续打造高效、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福建莆田秀屿区委组织部 黄飞鹏 )

责任编辑:乔木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