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产业绿色蝶变
  • 发布时间:2025-08-19 17:05:46
  • 来源:中广网
  • 作者:陈书忠 张显凤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8月中旬,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中茶香四溢。一畦畦茶树郁郁葱葱,如绿色的缎带蜿蜒在山间。武夷山是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万里茶道的起点。武夷山茶产业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千年前。从传统手工制茶的凭经验拿捏、靠匠心传承,到如今智能制茶的依数据调控、借科技赋能,武夷茶产业蜕变之路上,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武夷山市立足自身优势,在守住“岩骨花香”老手艺根脉的同时,迈开绿色发展的步子,积极探索应用科技手段,让传统茶产业焕发新活力。


工作人员定期走进茶企进行用电体检,确保杀青、焙茶的关键环节供电稳定,推动“近零碳茶链智电微网”与茶园管理融合。(张显凤)

走进武夷山皇龙袍武夷岩茶厂,旧日的炭火气已被清爽的茶香取代。生产车间里,智慧制青设备有序运转:物联网监测探头实时监测鲜叶的湿度与温度;云数据分析系统精准计算杀青时长与力度;在人工智能的调控下,茶叶在滚筒中翻腾、受热、成形。“以前杀青全凭老师傅手摸眼看,现在机器按数据来,每批茶的品质都保持稳定。”茶厂负责人王智缘介绍,人工成本降低75%,能耗降低85%,茶叶的醇厚感却丝毫未减。

“类炭焙”电焙设备的升级完善,是这场变革中的重要突破。炭焙是武夷岩茶的“灵魂工艺”,炭火燃烧的明暗、温度变化的缓急,直接决定着茶汤里那缕独有的岩韵。让机器精准“感知”火候并非易事。自2023年“类炭焙”电焙设备投入使用以来,国网武夷山市供电公司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设备性能。今年,该公司副总经理邵勇带领6名专业骨干,联合武夷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红袍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刘国英、武夷学院茶园土壤教授朱笔通,组成“近零碳茶链智电微网科特派服务”团队,研发适应茶产业用电特性的新型用电设备,提供精准的电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等,不仅让设备性能再上新台阶,也加速了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团队队员们跟着老师傅蹲守老茶坊,把“炭火要像呼吸般起伏”“温度要似春日暖阳渐升”这些经验,一点点拆解成温度曲线、时长参数,再转化为一行行代码;将炭火燃烧的强弱节奏转译成电流的规律脉冲。37次试验,37次失败——有时茶味偏涩,是电流太“急”;有时香气不足,是温度少了“柔”。直到第38次,当热水冲开电焙的茶叶,茶汤泛起琥珀色,那缕熟悉的焦糖香气混着岩韵在杯口萦绕时,团队成员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台升级后的“类炭焙”电焙设备,经检测每年可降低传统能耗85%,减排二氧化碳4795吨,同时茶叶的本真风味得以留存,武夷岩茶独有的“岩骨”清劲与“花香”馥郁愈发鲜明,在茶汤中层层绽放。

“过去烧炭,一年下来光木炭就得拉几十车,眼见着山上的树变少了。现在用电,不仅茶味没变,天更蓝了,山也更绿了。”茶叶加工老师傅吴春生的话,道出了“电流接替炭火”的深意——这不仅是工艺的革新,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践行。

随着“类炭焙”电焙设备在武夷山市的大范围应用,茶企用电需求随之攀升。国网南平供电公司开通“当日申请、当日勘查、次日接电”绿色通道,让新设备尽快落地;为茶厂定制“一企一策”方案,定期为线路、设备“体检”,确保杀青、焙茶的关键环节供电稳定;推动“近零碳茶链智电微网”与茶园管理融合,让智能电网、物联网设备深入种植、加工各环节,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炭火到电流,从经验到数据,武夷山茶产业的变化可见可感。2024年,武夷山市茶园面积达14.8万亩,茶产业相关的12万名从业人员、2.11万家茶叶经营主体共享发展红利;武夷岩茶品牌价值超百亿元,连续8年在全国茶叶类品牌中保持领先。更可喜的是,“零碳”理念延伸至全域:武夷山主景区成为福建省首个“零碳”5A级景区,茶旅融合让游客在生态茶园里体验制茶、感悟茶道,茶文化在绿水青山间焕发新生。

如今的武夷山,茶科技守护着传统工艺的根,茶产业让居民的钱袋子更鼓,茶文化串联起生态与文旅的脉,“一茶兴百业”的图景愈发鲜明。(陈书忠 张显凤)

责任编辑:乔木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