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建“一带一路”新热词看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如何回应时代所需
  • 发布时间:2025-09-07 12:22:31
  • 来源:新华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新华社昆明9月6日电 题:从共建“一带一路”新热词看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如何回应时代所需

新华社记者袁汝婷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6日发布的《回应时代呼唤 解答世界之问——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供给与贡献》智库报告认为,中国的全球公共思想产品以敏锐洞察全球形势变化为特质,展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与共建“一带一路”有关的新热词,正是这一特质的生动注脚。

202509060585922d939440c385a25de350b0caac_61140c2f6c2b40eb8afb1305b6a29883

  这是《回应时代呼唤 解答世界之问——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供给与贡献》智库报告。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2013年秋,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余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愿景转化为现实,成为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原创性思想的生动实践。

“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热词。从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建成,到一批“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工程落地,再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共建“一带一路”形成了一批沉甸甸的成果。成果背后,是中国为补齐部分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同相关国家携手采取的针对性举措,更是各国有力推进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民生改善的持续努力。

近年来,全球发展形势演变给不少国家带来新挑战:气候变化危机日益严峻,低碳转型的需求愈发迫切;数字经济浪潮的兴起,让缩小数字鸿沟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诉求。

202509060585922d939440c385a25de350b0caac_041e52c8d783463689c1b838eb9103c5

  2025年8月23日,前往老挝万象的国际货物列车驶出中老铁路玉溪研和站。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敏锐捕捉到了这些变化,推动“绿色丝路”“数字丝路”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新热词——

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成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中的重点方向;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与超过40个国家的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能源领域为例,2024年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中国倡导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员国已达到33个。

数字基建、数字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也成为重要的合作领域。近年来,“丝路电商”这一重要举措顺利铺开,中国丝路电商伙伴国已有30余个,中国与共建国家拓展经贸合作领域、共享数字发展机遇;中国提出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合作倡议》等,也为制定全球数字治理规则提供了重要思路。

202509060585922d939440c385a25de350b0caac_03c1537ee0d64797b8b7f3bc0a03fff7

 这是2024年9月25日拍摄的数贸会丝路电商展区。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从“互联互通”到“绿色丝路”,再到“数字丝路”……热词折射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脉络,更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公共思想产品对全球形势变化的敏锐回应、对人类长远未来的持续关注以及对自身理论的深化升华。

持恒致远,与时俱进。正如《回应时代呼唤 解答世界之问——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供给与贡献》智库报告所言,“中国的全球公共思想产品在实践中形成,也将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趋于完善”。它正以与时俱进的应变力与创新力,积极回应时代需求,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注入新动能,也为人类共同发展开辟新空间。

责任编辑:姚祯发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