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来凤藤茶闪耀北京国际茶博会 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 发布时间:2025-09-13 16:38:16
  • 来源:中广网
  • 作者:邓浩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从生态茶园到国际展台,从千年非遗到现代产业,从地方特产到全国品牌——9月12日至15日,第十九届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秋季)(以下简称“北京茶博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以“12家企业参展+现场推介+产业指数启动+全品类展销”的全方位模式精彩亮相,集中展示藤茶产业发展成果,既擦亮“世界藤茶之乡”金字招牌,更以特色产业发展奏响乡村振兴时代强音。

图片1

来凤藤茶推介官正在推介来凤藤茶

作为北方茶产业“风向标”,本届北京茶博会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中国乡村发展协会、北京京港环球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北京茶博会展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展览面积超2万平方米,设置1300余个标准展位,吸引700余家海内外茶企及十余个核心产区政府展团参展,为公众呈现一场集“购茶、品茶、赏文化”于一体的秋日茶宴。展会期间,除核心展销活动外,还同步举办二十四节气茶席创意大赛、抱朴净心茶会、第二届万人评茶邀请赛秋季决赛等丰富活动,不仅为京津冀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购茶平台,更通过脱贫地区品牌推介、金融赋能等举措,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开幕式推介环节,来凤藤茶推介官向梓涵以“三张名片”为核心,生动阐释来凤藤茶的生态优势、人文底蕴与产业价值。其中,“中国(来凤)藤茶产业指数”编制启动仪式成为全场焦点。该指数由来凤县农业农村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联合研发,将为来凤藤茶产业标准化、数字化发展提供系统性数据支撑,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2

“中国(来凤)藤茶产业指数”编制启动仪式

“来凤藤茶是兼具文化内涵与品牌塑造力的茶品种,藤茶产业指数的启动,对支撑产业发展、保障产品品质、构建产业核心指标体系意义重大,更能为后续品牌塑造与价值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代辛表示,期待借助这一举措,推动来凤藤茶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为全面展现藤茶产业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成果,来凤县农业农村局邀请12家县内藤茶产业龙头企业参展,覆盖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在来凤藤茶专属展区,238款藤茶系列产品琳琅满目:既有保留传统风味的干制藤茶,也有契合年轻消费群体需求的藤茶饮料、藤茶含片,还有依托现代科技开发的二氢杨梅素提取物等深加工产品。

图片3

工作人员热情邀请大家品尝冲泡好的藤茶饮品

“以往参加北京茶博会,产品常中途售罄,这次特意加大备货量。”来凤县凤归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树英笑着说。湖北酉凤来硒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艺琼则介绍:“我们带来了有机‘芽头’、有机‘龙须’、明前‘芽头’等多款绿色认证产品,还有藤茶洗护用品、化妆品等衍生产品,现场反响十分热烈。”

展会期间,来凤藤茶展台前始终人头攒动。独特的茶香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工作人员热情邀请大家品尝冲泡好的藤茶饮品,“入口微苦、回甘清甜”的口感收获阵阵好评。“喝起来有淡淡的甜味,对喉咙很舒服,还具有消炎的功效。”顾客黄焕仪说。顾客胡萌萌也表示:“买了些给父亲,他很喜欢这个味道。”

图片4

工作人员热情邀请大家品尝冲泡好的藤茶饮品

据了解,来凤县目前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2万亩,拥有藤茶生产经营企业91家,其中规上企业1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该县还率先出台藤茶省级地方标准,藤茶制作技艺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图片5

来凤藤茶

“经过多年培育,来凤藤茶已形成从生产基地建设到企业培育、从标准制定到科技研发、从文化传承到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来凤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尚海介绍,下一步,来凤县将围绕藤茶产业链延伸开展招商,重点发力生物医药健康领域,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竞争力,让藤茶产业持续为县域发展与群众增收赋能。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民生福祉的持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来凤藤茶综合产值达22.52亿元,带动3万余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未来,来凤县将继续聚焦藤茶饮料、二氢杨梅素提取、生物医药等领域深化招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藤茶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责任编辑:姚祯发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