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高阳山考证
  • 发布时间:2025-09-10 15:34:36
  • 来源:中广网
  • 作者:成君忆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指出:“屈原是产生在巫峡附近的人。”也就是说,屈原故里应该在巴东县江南地区。但这个说法显然挑战了人们的常识:自郦道元以来,历朝历代的学者们都认定位于西陵峡的秭归县才是屈原故里。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是因为行政区划的演变。根据《秭归县志》记载:“南朝宋分秭归置归乡县,隋改为巴东县。”此说得到《宋书》《隋书》和巴东县周边各县地方志的证实,在南朝宋分秭归置归乡县以前,今巴东县域的西部曾经隶属巫县,东部曾经隶属信陵县,南部曾经隶属秭归县,呈现多县并立格局。也就是说,在南朝宋以前,秭归县的县域覆盖了今巴东县的江南地区,可以很好地支持郭沫若的《屈原研究》。

对屈原故里的寻找,可以追溯到秭归县以前的归国。《汉书·地理志》记载:“秭归,归乡,故归国。”《后汉书·郡国志》亦载:“秭归,本归国”。归国又名夔国、夔子国,《水经注》解释说:“归即夔,归乡盖夔乡矣。”秭归县人民政府官网明确指出:“秭归,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巴东县人民政府官网也有明确记载:“巴东……周为夔子国地,秦为南郡巫县地域,西汉为南郡巫县、秭归县地域,东吴永安三年(260年)为建平郡巫县、秭归县地域,南朝宋景平元年(423)置归乡县。”

这样就说到了历史上的两个归乡:一个是楚国的归乡,即两汉时期的秭归县;一个是南朝宋从秭归县分划出来的归乡县。也就是说,今天的秭归县和巴东县,曾经同属殷商时期的归国(夔国、夔子国)、楚国的归乡和两汉时期的秭归县,直到南北朝以后才“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局面。综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行政区划沿革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权威资料,南北朝以前的秭归县,确实覆盖了今巴东县江南地区的诸多乡镇。尤其是作为汉代秭归县西陲要地的野三关,其地理特征与战略地位都表明它曾经是秭归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高阳山(今名高阳寨)的地名渊源,则可以追溯到楚文化中特有的高阳帝信仰和屈原的《离骚》。

考古学研究也为巴东县的历史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庙坪遗址发现东周时期墓葬43座,出土各类文化遗物达1472件,皆为楚制。仁家坪遗址发现东周时期楚墓3座,出土有陶器、瓷器、青铜器、石器、铁器等遗物。雷家坪遗址第五期发现战国至秦代的墓葬3座,其中一座是三峡地区迄今发现最大的战国墓,属于楚墓中常见的形制。整个巴东县出土的楚墓数量是比较多的,分布也很广泛,为研究楚文化和巴楚文化融合提供了重要资料。还有水布垭岩屋顶墓群出土的釜形小陶罐,形制与宜昌杨家嘴、长阳香炉石等地出土的楚文化器物相似,应该是楚文化影响下的本地墓葬。

考古学同时证明,随着楚国的扩张,楚文化很快越过了它所占领的归国(夔国、夔子国),进入了包括整个恩施州在内的武陵山区,涵盖了今湖北、湖南、云南、贵州、重庆的连绵地带。建始县高坪镇巨猿洞虽然以旧石器时代遗存为主,但周边却发现战国时期的楚式陶片,显示楚人在当地的生活痕迹。张家界地区出土了大量楚墓群,显示楚国对武陵山区的军事控制和楚文化在当地长期持续的影响力。位于湘西地区的龙山县苗儿滩镇坝嘴遗址,出土的大口缸、深腹罐等陶器与来凤牛摆尾、桑植朱家台等遗址文化面貌相似,显示出楚文化与土著濮人文化的交融。

文化学研究发现,湘西地区土家族的巫傩仪式,简直就是楚文化的“活态再现”。他们的“摆手舞”模仿狩猎、耕作,本质是通过“生活化的歌舞”向祖先神、山神“展示”现世生活,祈求庇佑,与楚巫“陈歌舞以悦神”异曲同工。这就说明,楚文化的“崇巫崇鬼”与土家族的“崇巫崇鬼”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同源性,甚至能够穿越历史语境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保存至今。还有楚文化的“崇赤崇日”,也同样为土家族的生活习俗提供了文化源头,赤色也因此成为土家族的“生命色”与“吉祥色”。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以赤色为主色调,纹样(如“太阳花”“火焰纹”)中赤色象征火焰、血液与生命力。传统服饰(如妇女的“八幅罗裙”)以赤色镶边,寓意驱邪避灾。祭祀仪式(如“祭火神”“还傩愿”)中,赤色法器(红布、红绸)是沟通神灵的媒介,与楚人以赤色连接神人的逻辑一脉相承。

很多人登临高阳山(高阳寨),就会本能地联想起屈原的那一句吟哦:“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语中常用的这个语气词“兮”,如今已经成为土家族歌谣中的活化石。例如《梯玛歌》“神来矣兮,福降矣”,用“兮”衔接语句,既符合祭祀的庄重感,又通过语气词的拖长营造神秘氛围。还有《摆手歌》“涉江河兮,水茫茫;攀高山兮,路漫漫”,插入一个 “兮”字,形成错落的韵律,让叙事更具咏唱感,便于记忆和传唱。还有《哭嫁歌》“别阿母兮,泪沾裳;离故土兮,心彷徨”,通过“兮”的顿挫,将不舍之情婉转回旋地推向极致。土家族喜欢使用《楚辞》句式,喜欢用这个“兮”字婉转和悠长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说明土家族文化的形成是多民族、多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而楚文化恰好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历史层积之一。

2020年7月,当我第一次登临高阳山(高阳寨),就立即被这个地名中隐藏的文化所吸引。就是那一次,与我同行的一位大姐在猝不及防之间摔落在险峻的石槽之中,形成了我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我的自然文学著作《你好,优诗美地》一书中,我把那位大姐塑造成了我的初恋女友阿紫,而阿紫的丈夫恰好就是屈原的后裔屈文湘。读者们很可能把我的讲述当作了小说家言,却不知道我所有的田野调查都付出了脚踏实地的考察和极其艰辛的探索。时至今日,《你好,优诗美地》已经出版了两年,人们却仍然对屈原故里高阳山(高阳寨)将信将疑。

需要说明的是,我没有否认秭归县对屈原故里这一历史事实的讲述。恰好相反,我所有的研究都是对这一讲述的补充。有那么多翔实和权威的文史资料证明,位于巫峡的巴东县江南地区,应该与秭归县同为屈原故里。每当我站在高阳山(高阳寨)向东北眺望,几公里之外便是与巴东县野三关镇山水相依的秭归县磨坪乡,然后我就知道那是一个值得相信的历史事实。

(成君忆,管理学专家,畅销书作家,代表作《水煮三国》等。2020年以乡村振兴志愿者身份来到湖北省恩施州,创作了自然文学著作《你好,优诗美地》。)

责任编辑:姚祯发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