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腹地,湖北恩施市屯堡乡双龙村的山坳间群山苍翠欲滴,一座耗时半年修缮的百年祠堂在晨曦的薄雾中若隐若现,唯有门额上“清河堂”三个字清晰可辨,诉说着一个家族跨越时空的坚守。2025年8月31日这一天,村里格外不同——张氏清河(百忍)堂修缮落成仪式在这里举行。
风雨沧桑:从唐代"百忍"到清末祠堂
恩施市双龙村张氏清河(百忍)堂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张公艺的治家智慧。据《旧唐书》记载,张公艺家族以九世同堂闻名于世,唐高宗亲访询问治家秘诀时,张公艺提笔书写百余"忍"字呈上,由此奠定了"百忍堂"的文化根基。
在张氏的族规家训中,“忍”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它首先是“修身之忍”,强调克己复礼,控制情绪,戒骄戒躁。家训有云:“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教导子孙遇事冷静,三思而后行,培养沉稳坚毅的个人品格。其次是“齐家之忍,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体谅、宽容与奉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难免有磕碰,唯有以“忍”为润滑剂,方能“家和万事兴”。其三是“处世之忍”,要求族人在社会交往中谦逊有礼、诚信宽厚,不与人争一时之短长,以忍求合,以和生财。其四是“立业之忍”,弘扬在艰难困苦中的坚韧不拔与持之以恒。双龙村张氏世代以耕读为本,兼营林业、茶业,山中生活清苦,若无一股“忍”劲,便无法垦殖土地,无法寒窗苦读,无法在逆境中开辟生路。这一以"忍"为核心的治家理念,历经千年传承,最终在清末光绪年间(约1895年)于恩施市屯堡乡双龙村"雾树吼"村庄落地生根,形成了今日所见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式祠堂建筑。
祠堂建筑格局严谨,主体分为门厅、亭台、正殿三部分。正殿内高台设有张氏祖宗牌位座龛,殿外门楣悬挂"清河堂"金字匾额,字迹苍劲有力。飞檐翘角,两侧石砌水池兼具消防功能,建筑细节处处体现传统工艺的精湛。作为张氏家族记忆的载体,这座古建筑不仅见证了家族的繁衍发展,更成为"百忍"家风物质化的象征。
修缮工程:传统工艺与现代保护的完美融合
时代变迁给这座古老建筑带来了严峻考验。上世纪中期以来,宗祠一度被挪作他用,建筑结构受损,文物散佚严重。改革开放后,虽经简单维修,但终因资金技术所限,未能彻底解决隐患。直至近年,在族人张鸣辉、张喜等多方奔走下,修缮工程终得提上日程。修缮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筹集资金,各族亲纷纷慷慨解囊,他们当中有企业家、有外出务工人员等等,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学龄孩童,全族上下齐心协力累计筹款达三十余万元。共同拥有一个信念:“这是我们根的所在,若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湮灭,何以面对祖先交代?”
修缮工程于2025年初春启动,历时半年。这座承载着百年风雨的古建筑迎来了系统性修缮,整个过程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保存历史信息。在确保祠堂历史风貌和传统结构的前提下,创新悄然融入。工程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工艺失传、老匠人难寻等等。为此筹建委员会特地邀请当地有名建筑师傅,制定专业方案,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增添了现代化的防水、防潮、防火及电路系统,且所有管线皆巧妙隐藏,不露痕迹。广场地面铺设的青石板间,预留了隐蔽的排水沟渠,既保持了古朴观感,又解决了雨季积水之困。
此次修缮不仅是祠堂的修复,更是一次文化抢救工程。一砖一瓦的修复,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更是“守正”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首先,修缮过程本身就是一堂深刻的文化自信教育课。通过修复祖先遗泽,族人尤其是年轻人直观感受到家族历史的厚重与先人的智慧,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从自身文化根脉中寻找到的价值肯定,是最坚实、最深沉的文化自信。
其次,修缮后的祠堂功能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它不再是单一的祭祀场所,而升级为多元的文化空间:它是村史馆,展示双龙村与张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它是家风讲堂,定期举办活动,讲述家训故事;它是文化礼堂,用于节庆聚会、戏曲表演;这种活化利用,让祠堂从“历史的陈列馆”变为“活着的文化场”,使其承载的优秀家风文化得以在当代社会延续血脉、焕发生机,真正实现了“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最后,张氏祠堂个案折射出文化自信的根本源泉,它并非来自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或对自身传统的全盘复古,而是建立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辩证基础上。通过对“白忍”家风的现代诠释,张氏族人找到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确认了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永恒魅力。这种自信,促使他们更开放地学习外界优秀文化,更从容地走向未来。
落成庆典:传统仪式的当代演绎
修缮完成后,张氏清河(百忍)堂于8月31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来自全国各地族亲五百余人集聚一堂,仪式融合传统祭祖与现代元素,既遵循古礼又体现时代特色。主祭仪式上,张氏族人按辈分排列,诵读《百忍族训》,向祖先牌位行三献礼,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与敬仰。年过九旬的张凤松老人由晚辈搀扶,向祖宗牌位深深叩拜时,眼中闪烁的泪光,映照出几代人的情感与记忆。
在祠堂中厅,《张氏清河堂族谱》新修版首发式举行,这部历时一年编修的巨著,不仅记录了家族世系,更收录了家族历史文献、名人传记、家训家规等珍贵内容。东厢房内,“清河张氏历史文化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系统展示了张氏家族几百年来的迁徙轨迹、杰出人物与文化贡献。
庆典特别设置了家风传承环节,成立“张氏清河(百忍)堂家族理事会扶助基金会”,将分散各地的亲人重新联结起来,特别是让年轻一代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将家族内部的“小爱”延伸为社会“大爱”,共同服务于家族的长期发展。基金会会长现场为2025年高考族亲颁发奖金。
现实意义:传统家风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恩施市双龙村张氏清河(百忍)堂的修缮落成,不仅是一座古建筑的物理修复,更是一次文化基因的激活与传承。从唐代张公艺的百忍治家,到清末祠堂的建立,再到2025年的保护修缮,“百忍”精神穿越时空,持续为当代社会提供智慧滋养。
张氏清河堂宗祠的重生,超越了一姓一族的范畴,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在现代化浪潮中,中国传统宗族文化曾一度被贴上“落后”的标签,遭到严重破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思想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宗祠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孝亲敬祖、敦亲睦族、慎终追远等价值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宗祠是记录家族历史的“活档案”,通过家谱、碑刻、文物等载体,保存了大量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为研究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宝贵素材。同时,它也是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家训家规中蕴含的忠孝节义、勤俭持家、重教尚学等理念,通过祭祖、颁胙等仪式活动,潜移默化地传承给后代。在现代社会价值多元的背景下,这种以血脉为纽带的道德传递,具有独特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更重要的是,宗祠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根”的执着追寻。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许多人成为脱离乡土的文化“漂泊者”,而宗祠作为血缘与地缘的双重象征,为人们提供了身份认同的精神坐标。每年清明、中秋等节日的祭祖活动,成为家族成员情感交流的纽带,缓解了现代人的孤独与疏离感。这种文化功能,在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展望未来,宗祠文化的传承仍面临挑战。青年一代的参与度、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等问题,都需要持续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如张氏清河(百忍)堂般的宗祠修缮工程,不仅是建筑的物理修复,更是文化基因的激活与传承。它们如同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明珠,串连起过去与现在,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庆典落幕,人群渐散,但张氏清河(百忍)堂的灯火依然通明。它静静地屹立在那里,如同一位智慧长者,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守护着文化的薪火。那些精美的雕花、厚重的匾额、泛黄的家谱,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远处宜万铁路上,“和谐号”列车疾驰而过,与古老祠堂形成鲜明对比——时代在变,但家族文化的根脉仍在延续,继续滋养着张氏后代,也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