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豆是湖北省恩施州的特色农作物,有300多年种植历史,种植面积达到169万亩,产业年综合效益过95亿元,其种植规模及产业效益占全省的“半壁江山”。
昔日的“土疙瘩”如何逆袭成“金蛋蛋”?背后离不开产业核心推手——恩施州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州马铃薯产业协会秘书长于斌武。他与团队久久为功,创新推进“恩施土豆”品牌建设,描绘出恩施土豆从田间地头走向国际市场的生动轨迹。

于斌武(右二)与团队到甘肃定西参加中国马铃薯大会。
强链补链,让品牌有了“硬支撑”
7月中旬,甘肃榆中与恩施就恩施土豆“南种北繁”展开交流。恩施州马铃薯产业协会与榆中佰凡马铃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达成种薯生产供应合作共识,3年内“南种北繁”基地规模将扩至过1万亩。
“单靠卖原料,品牌做不强。”于斌武找到产业初期发展的核心痛点。让恩施土豆从初级农产品变成精深加工制品的想法,便在他心里埋下种子。
近年来,于斌武走访上百家土豆种植企业。在以种植为主导的建始县金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除对种植技术进行服务指导外,他还邀请农技专家和电商企业帮助合作社拓宽销路;在以种薯为主导的湖北尚农种业有限公司,他邀请农科院专家指导企业种薯生产技术,推动“南种北繁”;在以加工为主导的恩施州平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他为企业讲解各项政策福利,并通过各类展会推广产品;在以电商销售为主导的遇见湖北电商有限公司,他协助企业邀请“三农”主播带货……

大有润成(北京)实业公司到恩施考察早熟马铃薯基地。
10余年来,恩施州土豆种植水平不断提升,精深加工产品新增20余类。随着电商销售渠道的持续拓展与新品类精准的市场渗透,恩施土豆的附加值提高了3至5倍。
除搭建“种植基地+加工企业+电商平台”全链条体系外,于斌武还广泛推行“订单农业”模式,让农户依据订单需求精准种植,企业按照标准规范收购,产品根据品质分级定价。不仅为“恩施土豆”品牌提供了多元化的产品支撑,更增强了品牌的抗风险能力。
创新营销,让品牌走进“大市场”
8月8日,恩施州马铃薯产业协会就年度品牌推广及宣传、“恩施土豆花儿开”活动、马铃薯专业乡镇认定等进行商讨。
过去,土豆生产企业和种植农户各自为阵,单打独斗。2018年,于斌武牵头成立恩施州马铃薯产业协会,并受主管部门委派担任秘书长。随后,便打破传统销售模式。
线上,由协会授权119家市场主体使用“恩施土豆”区域公用品牌。于斌武组织企业利用“田间直播”方式邀请知名主播推广恩施土豆,并参与带货;借助短视频平台,拍摄土豆的成长日记、农家土豆宴、特色土豆菜品制作等内容,累计播放量超千万次。
线下,他主导策划“恩施土豆花儿开”文化节,通过恩施土豆美食大赛、农耕体验活动,让品牌与消费者面对面互动;推动恩施土豆走进一线城市的商超、社区,参与马铃薯大会、薯博会、农博会等国家级展会。
2024年5月,“恩施炕土豆”品牌形象店在武汉闪亮登场。“炕土豆是恩施的特色小吃,我们通过统一商标标识、门头招牌、布局风格以及食材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品牌形象店。”于斌武表示,目前“恩施炕土豆”品牌形象店已在高校、省级中心城市及核心景区建成30余家,品牌知名度骤增。
聚合力量,让从业者成为“内行人”
面对产业队伍中“懂政策不懂技术、会管理不会经营”的短板,于斌武提出“恩施土豆师”劳务品牌培育计划。 2018年,恩施州开始探索“劳务品牌+产业”模式,以标准化培训为突破口,整合种植、加工、烹饪、营销全产业链,打造劳务品牌“恩施土豆师”。
为让计划落地见效,于斌武牵头组建专业讲师团,汇聚农业科研专家、电商运营能手与品牌策划达人,围绕土豆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直播带货等核心领域,开展“理论+实操”精准培训,并创新推出“田间课堂”模式,将培训会场直接搬到种植基地与加工车间,让更多市场主体负责人实现从“门外汉”到“田秀才”的蜕变。

恩施市三岔镇汾水村村民们在分选土豆。
经过5年培育,李峰、黄焕然、廖运、向才安等10人被选树为首批“恩施土豆师”。其中,廖运于近日入围全国第三届“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恩施土豆师”劳务品牌于今年4月被省人社厅评定为“湖北省第五批十大劳务品牌”。
除技能提升外还需要平台展示,于斌武多次组织龙头企业赴甘肃、河北、云南、内蒙古、陕西等地考察学习,借助全国马铃薯大会等展会平台,找差距、借鉴学经验。
近年来,恩施土豆先后获得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中国马铃薯地理标志十大品牌、恩施州十大富硒土特产等殊荣。截至2024年,恩施州马铃薯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及产业综合效益与2015年相比,分别净增17万亩、14万吨、23亿元和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