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加快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
  • 发布时间:2022-11-28 09:21:00
  • 来源:中广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11月26日上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介绍了临沂市电子证照证明社会化应用总体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临沂市电子证照证明社会化

  应用总体情况

  近年来,临沂市持续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推动电子身份证、电子营业执照在政务服务、社会服务等各领域的应用。今年7月份,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综合分析群众需求,积极争取省级试点,在市民进入公园、景区、图书馆、博物馆和办理水电气暖业务方面应用电子证照证明,取得了积极成效,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进一步提升。

  一是进入公园景区方面,临沂市已实现电子证照证明在临沂海洋世界主题公园、盛能游乐园、蒙山、椿树沟、朱家林等64家景区应用,市民通过“爱山东”APP出示电子身份证即可“亮证”购票进入公园景区;老年人、教师、医生、护士、残疾人等群体还可通过“亮证”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二是进入场馆方面,市图书馆、市博物馆以及12家县级公共图书馆、22家县级国有博物馆已全部实现凭电子身份证入馆。其中,市民到兰山区、罗庄区图书馆还可凭电子身份证借书。

  三是办理水电气暖方面,实现了电子证照证明在水电气暖开户、过户、缴费等环节应用。市民在全市102个营业网点,可通过“爱山东”APP出示身份证、营业执照等电子证照或电子信息码(二维码),完成水电气暖相关业务办理。

  四是其他方面,创新推出“扫码购药”、亮证入住宾馆酒店、亮码办理联通业务等服务,不同程度地方便了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和办事创业。

  下一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持续深化“减证便民”,让群众能在更多的社会服务场景应用电子证照证明,让企业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能够不断提升,助力全市营商环境优化再上台阶。

  电子证照证明

  在电力业务办理中的应用情况

  近年来,国网临沂供电公司高度重视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持续压减办电时间、环节、成本,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获得电力便利度。为服务企业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用电需求,国网临沂供电公司主动创新服务模式,借助“爱山东”APP,加强电子证照证明应用,在全省率先推出“扫码办电”服务,客户无需携带任何实体证明材料,只需携带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在供电营业厅办理相关用电业务,实现“无证明”极简办电,持续提升客户办电效率和办电体验。

  一是政企协同,夯实“扫码办电”技术基础

  国网临沂供电公司严格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电子证照证明社会化应用第一批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主动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沟通,在市行政审批局、市大数据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累计申请政务通用审批平台账号14个、政务云平台VPN账号30个,解决系统支撑问题7项,在供电营业窗口完成政务云平台部署,为“扫码办电”顺利落地打下了坚实技术基础。

  二是试点先行,打造“扫码办电”典型样板

  优先在临沂供电公司主城区营业窗口试点开通“扫码办电”服务,先行先试打造样板。客户在办理新装、过户等电力业务时,无需再携带任何实体证件,只需使用个人手机登录“爱山东”APP,进行人脸验证后,授权选择业务办理所需的电子证照信息,由客户自主向供电业务人员出示电子身份证、电子营业执照二维码,工作人员根据业务办理需求,扫描客户二维码获取并下载客户电子证照,即可办理相关业务,实现了一码通办电力业务的便捷服务。

  三是稳步推进,实现“扫码办电”全面落地

  在总结主城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临沂市政务通用审批平台获取电子证照操作说明》,指导全市各县区有序开展“扫码办电”服务推广落地工作。截至目前,临沂供电公司已在全市14个B级及以上供电营业厅开通“扫码办电”服务,实现新装、变更等6类16项电力业务区县“扫码办电”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下一步,国网临沂供电公司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省电力公司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政策要求,立足企业感受第一评价、群众满意第一标准,进一步拓展便捷办电服务渠道,常态化落地“房产+用电”联合过户、行政审批“一链办理”等便民利企服务措施。在继续推广“扫码办电”的基础上,公司还同步通过“网上国网”APP为广大客户提供居民“刷脸办”、企业“一证办”、电费网上交等线上便捷服务,让客户足不出户也能24小时办理电力相关业务,全力优化电力营商环境,为临沂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电网力量!

  (来源:临沂发布)

  (编辑:张一一)

责任编辑:吴全忠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