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尖重生”到“社会回归” “精彩摊主”推动精康群体社会融入的路径探索 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发布时间:2025-10-23 19:34:30
  • 来源:中广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在重庆渝北区龙溪街道嘉州社区广场,20岁的精康对象糖糖(化名)双手捧着串珠手链,平稳递至顾客面前,轻声介绍:“这串蓝白配色手链售价15元,您佩戴会十分合适。”当顾客扫码支付的提示音响起时,她眼中迸发的光彩远超手链珠子的光泽。鲜少有人知晓,半年前的糖糖还因精神疾病住院治疗,出院后甚至缺乏与邻居交流的勇气。

        糖糖的显著转变,是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仁爱社工”)打造的“精彩摊主”助力精神障碍康复(以下简称“精康”)群体职业康复的典型案例。该品牌扎根社区,以“技心并济”为核心理念,推动精康群体实现从个体“指尖重生”到群体“社会回归”的跨越,在基层精康服务领域形成可复制、有温度的实践模式,亦是对《“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要求的切实回应。

一、小需求里折射大痛点:从“入户账本”到品牌初心

        “精彩摊主”服务覆盖重庆渝北区龙溪街道、龙塔街道、龙山街道、茨竹镇、古路镇5个重点区域,以及兴隆镇、木耳镇2个辐射区域。仅重点区域就有1250名精康服务对象,其中18-59岁青年群体占比69%,该群体中40%存在“希望就业创收”的职业诉求,但普遍面临社交障碍问题。回溯“精彩摊主”诞生历程,仁爱社工项目执行团队曾耗时3个月,走访服务辖区30余个社区,并联合龙溪、龙塔、龙山3个卫生服务中心及精卫医生开展协作坐诊,将精康对象的诉求逐一记录于“入户账本”,为品牌创设奠定调研基础。

        “入户账本”中,精康对象的诉求呈现多样化特征:既有“渴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却担忧因疾病标签遭质疑”的无奈,也有“曾具备手工技能,现因疾病导致操作生疏”的失落,更有“长期居家无所事事,产生自我价值否定”的消极认知。这些诉求背后,折射出精康群体共同的困境——疾病不仅影响其身体机能,更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丧失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而这一困境的破解,与渝北区“康融心界・渝北相伴”精康服务总品牌“推动精康群体社会融入”的目标高度契合。

        基于调研结果,仁爱社工秉持“不仅提供救助支持,更需搭建发展路径”的服务理念,紧扣国家及地方精康服务政策要求,构建“技能习得—实践应用—成果转化”的服务闭环,打造“精彩摊主”服务。服务核心初心明确:以“技能培养”帮助精康群体掌握职业技能,以“心理支持”助力其重建社交信心,推动精康群体实现从“家庭依附者”到“社会参与者”、从“被照顾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转变。

二、小课堂推动大成长:从“指尖练习”到能力重建

        “线需拉平,珠子按‘蓝-白-银’顺序穿制,无需着急,我们会全程陪伴练习。”在龙塔街道工农社区技能培训室,社工小谢正通过手把手教学,指导糖糖完成串珠制作。培训初期,糖糖常因线绳打结产生放弃念头,且始终保持低头沉默状态。针对这一情况,社工未急于推进训练进度,而是将串珠流程拆解为“分珠—穿线—打结”3个独立环节,每当糖糖完成一个环节,便带头鼓掌给予肯定;同时,培训同伴主动向糖糖赠送个人作品,并以“你的配色设计更出色,继续加油”等积极反馈予以鼓励。

        此类“小课堂”是“精彩摊主”的核心服务载体。仁爱社工依托社会工作“个别化”“优势视角”专业理念,结合精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设计“手工制作+美食烹饪”两类培训课程,实现“因材施教”:一方面针对偏好安静环境、动手能力较强的精康对象,开设艾草锤制作、藤编篮编织、串珠创作等课程,通过重复性手工操作,帮助其恢复精细动作控制能力、提升注意力水平,逐步建立“具备做事能力”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针对愿意与人交流、对生活类技能感兴趣的精康对象,开展双皮奶制作、蛋挞烘焙、冰粉调制等培训,同时融入“顾客接待问候”“交易金额核算”等场景化训练,实现“技能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衔接,为后续参与社会活动奠定基础。

        截至目前,“小课堂”已累计开展培训课程50余节,服务400余人次,精康群体在技能学习中逐步实现能力提升:曾抗拒外出的李叔,现已能独立编织纹路规整的藤编篮;此前沉默寡言的王阿姨,主动向同伴分享双皮奶甜度调试技巧;糖糖不仅串珠技艺愈发娴熟,还主动报名参与藤编培训,即便指尖练至发红仍坚持训练。当她的藤编篮被选为展示样品时,这位习惯低头的姑娘首次主动举手提出:“我希望尝试通过摆摊售卖作品。”

    “手工制作与美食烹饪看似简单,实则是适配精康群体的专业康复载体。”仁爱社工心理督导从专业视角分析,手工制作需遵循固定操作流程,有助于精康对象恢复逻辑思维能力;美食的香气、成品的色彩可通过感官刺激传递积极情绪,缓解负面心理状态;同伴间的协作互动则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其克服社交恐惧。数据统计显示,90%的参训精康对象反馈“感受到自身价值”,社交参与意愿显著提升。


三、小摊位承载大梦想:从“实战试水”到社会融入

        “这款艾草锤香气浓郁,售价多少?”今年初夏,在嘉州社区广场的临时摊位前,一位居民拿起糖糖制作的艾草锤询问。这是糖糖首次参与“实战”售卖,因过度紧张导致声音颤抖,长时间无法回应价格问题。身旁的社工及时给予引导:“无需紧张,可向阿姨介绍制作时使用的填充物及香气特点。”糖糖深吸一口气后,逐步讲述制作过程,居民听完当即购买2个,并称赞其“心灵手巧”。这一场景,既是“精彩摊主”从“课堂培训”向“市场实践”延伸的关键环节,也是社工协助精康群体突破“社会参与最后一公里”的实践缩影。

        为帮助精康群体顺利迈出社会参与第一步,仁爱社工遵循社会工作“循序渐进”的专业服务原则,分阶段推进实践环节:一是筛选与模拟阶段。通过社区推荐、培训活动观察,筛选15名状态稳定的精康对象组建售卖小组,围绕商品分类整理、价格标准设定、找零错误应对等内容开展全流程模拟训练,提前缓解实战焦虑情绪;二是搭建与支持阶段。联合社区搭建临时售卖摊位,邀请精康对象家属到场提供情感支持,同时提前与周边居民沟通,争取获得更多鼓励与包容,营造友好的实践环境;三是拓展与稳定阶段。突破社区广场的场地限制,在洪锦超市、条码超市设立“精康成果售卖专柜”,为应季小吃、艾草枕等手工作品提供固定展示与销售渠道;协助新牌坊社区精康对象王成(化名)在小区周边开设按摩摊,曾因疾病放弃推拿技能的王成,现每日可接待3-5名顾客,他表示:“听到顾客反馈‘舒适’,比获得收入更有成就感,重新感受到自身价值。”此外,依托品牌平台,社工还协助嘉州社区开展农副产品线下预售,为农村地区精康对象拓展城市销售渠道,例如帮助古路镇精康对象王姐提前预售50只家禽。

        截至目前,“精彩摊主”已帮助精康群体累计创收3000余元。尽管金额有限,但其社会意义重大:糖糖用劳动收入为母亲购买防晒霜,李叔向邻居售卖藤编篮时首次收到“感谢”反馈;更重要的是,这些小摊位成为连接精康群体与社会的“桥梁”——居民在购买商品过程中,直观感受到精康群体的努力与付出,转变“精康群体能力不足”的固有认知,社会偏见逐步被理解包容取代,这正是“社区融合”理念在精康服务中的具体落地。

     “精康服务并非简单的‘任务执行’,而是对精康群体人生的‘点亮与赋能’。糖糖、王成等精康对象的转变并非偶然。“精彩摊主”的实践表明,以国家精康服务政策为引领,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支撑,给予精康群体足够的耐心与适配的发展平台,他们不仅能实现个人能力的“重建”,更能顺利“融入社会”,凭借自身劳动创造价值,真正回归社会大家庭。这既是基层治理回应民生需求的生动实践,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精康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每一个精康对象的微小转变,都承载着民生温度,汇聚成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卓克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