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抚过冰冷镜头的螺纹,目光穿透取景框凝视着演员眼中流动的光影,这是张洋扎根二十年的创作本能。作为一名敏锐的出色摄影师,他以镜头为笔,尤其擅长捕捉人与人之间微妙流转的情感和深层次的关系,将无形的羁绊凝固在方寸光影之间。这份对人物情感关系的深刻洞察,是他影像叙事的核心优势。
当2011年电视剧《红色恋人》的剧本摊开在面前,张洋在职务栏同时签下“导演”与“摄影”两个名字时,片场成了他将摄影专长深度应用于叙事实践的舞台。摄影师的敏锐让他精准捕捉到演员眉宇间细微的革命浪漫与时代隐痛。一场恋人诀别的关键戏份,他反复推敲:镜头该更近些,让泪珠的颤动直击人心?还是拉远些,将二人置于时代洪流的苍茫背景中?他的摄影本能追求视觉冲击和对人物情感关系的极致呈现;而此刻,他需要运用摄影思维来确保这种冲击服务于人物关系的最终走向与主题升华。一次次NG,是他对画面美感、情感深度与叙事功能三者融合的极致苛求。他深刻理解到,每个镜头都应是故事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承载着推进情节、塑造人物、传递主题的多重使命,这需要摄影积累的审美判断与超越单幅画面的结构性思考。
源于摄影专业的深厚积累,在2019年担任纪录电影《青春中国》核心创作并担任分组导演时,张洋的镜头呈现出更复杂的维度。作为分组导演及核心创作成员,他深度参与前期构思并独立带领团队完成拍摄任务。他精准把控所负责篇章的叙事逻辑与影像表达;而他身为摄影师的深厚功底,则驱使他本能地关注如何用最具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去承载这些思考。在构思展现当代青年科技创新的篇章时,他反复自问:是采用冷静客观的观察式纪录,还是用充满动感与时代感的镜头语言去匹配青年的活力?摄影思维执着于如何让主题表达通过视觉直击人心。最终,他将维和舰艇劈开亚丁湾的航拍巨浪、实验室里精密芯片的显微特写、焊枪下绽放的蓝紫色电弧、乡村教室斑驳黑板上的粉笔轨迹、珊瑚礁间穿梭的潜水镜视角、社区网格中奔走的背影——六位青年的人生切片,通过蒙太奇的光影魔法,织入七十载历史胶片泛黄的肌理。然而,剪辑台上,素材取舍成为最煎熬的抉择。摄影师出身的他,对某些光影绝伦但叙事稍显游离的镜头视若珍宝;而对影像叙事纯粹力量与整体节奏的坚持,让他必须做出清醒的抉择。“割舍自己拍的‘漂亮’镜头,比割肉还疼,”他坦言,“但一切服务于故事的呼吸与心跳。”
技术手段的演进,也为张洋以摄影为根基的创作实践注入了新的变量。2020年担任电视剧《雪中悍刀行》摄影师的经历,对他而言是一次关于“影像叙事前置”在宏大实景与复杂视效结合中的深刻历练。面对这部融合厚重武侠底蕴与奇幻元素的巨制,他不仅需要构想最终画面中北椋风雪的肃杀意境、江湖对决的凌厉气势、以及那些超然物外的“仙人”风采,更需精确规划如何运用包括LED虚拟拍摄、精密的光影控制以及后期视效合成在内的综合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一切。摄影师的技艺与追求驱使他追求每一帧画面的视觉震撼力——无论是风雪中刀锋的寒光,还是内力激荡的光影流转;但同时,导演的全局意识要求他确保这些震撼服务于人物塑造、情节推动和世界观的整体统一。在拍摄现场,实时监看的画面与脑海中的最终效果图不断对照,成为他验证摄影构想与叙事意图是否同步的沙盘。“技术手段越丰富、制作规模越庞大,前期构思就越需要滴水不漏,”他感慨道,“摄影师可以在现场捕捉瞬间的灵感火花,但在《雪中悍刀行》这样融合多维度技术的大型项目中,摄影指导必须成为那个预先创造火花、并精准掌控其燃烧轨迹与最终形态的人。”
张洋的沟通能力也随着大型项目的历练而深化。在大型国家项目的创作中,无论作为导演还是摄影,他都需要向来自不同背景、持有不同专业视角的庞大团队成员,清晰传递主题内核与统一的美学追求。他需要激发团队对宏大叙事的共情,又需确保每个技术环节精准服务于整体构想。“摄影师沟通的是‘如何做到’,而在复杂项目中,理解‘为何而做’并将其转化为团队共识同样关键,”他总结道,“这需要将内心的影像蓝图,用不同语言‘翻译’给各领域高手,点燃他们的创作热情,最终汇成合力。这不仅需要清晰的表达,更需要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和对不同专业特性的尊重。”
这条艺术道路,也深刻塑造了他对影像力量的理解。在纪录电影领域,摄影师出身的他,对历史现场的光影质感、人物瞬间流露的真实情绪有着近乎偏执的捕捉能力,这为他的作品注入了直击人心的历史厚重感。同时,在参与执导和拍摄的过程中,他更善于从庞杂的素材中,梳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与情感主线,将个体的命运沉浮置于时代的宏大背景下审视,赋予影像超越记录本身的思想深度。在2015年与2019年分别参与记录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国庆七十周年阅兵的工作中,这种源于摄影专长并融合了宏观叙事把控的能力得到了集中体现:摄影师的敏锐技艺确保他能捕捉到受阅官兵钢铁意志凝结的细微表情、新型装备在阳光下冷峻的光泽;而通过多机位协同、节奏张弛的剪辑,他将无数个这样的瞬间,汇聚成一部承载民族记忆与时代荣光的壮阔史诗。
回首过往,张洋视摄影的深厚功底为一切创作的根基。它赋予他敏锐的视觉直觉、扎实的技术底气,以及对人物关系深刻洞察的看家本领。而参与执导大型项目的实践,则推动他以摄影为核心,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理解叙事、管理创作流程、深化沟通协作,将单点的画面之美,升华为流动的时空艺术。这背后是无数个在剪辑室通宵达旦反复推敲的夜晚,无数次与团队激烈碰撞又最终达成共识的讨论。
如今,张洋行走在片场,摄影师的本能依旧是他最核心的动力,驱动他敏锐地捕捉每一束光的情绪、每一道影的轮廓。他深知,无论是掌镜还是掌舵,其作品的灵魂始终源于对影像的深刻理解与精湛技艺。当技术服务于叙事,当瞬间服从于永恒,当个人的摄影技艺沉淀升华为对集体创作的有效引领,镜头所及之处,便不仅是光影的刻录,更是心灵的回响。他持续在光影中叩问表达的本质,让每一次摄影机的启闭,都成为一次对影像力量的真诚探索。(作者:申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