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原创】河洛真假偃月城,洛汭神奇大黄庙
  • 发布时间:2025-09-17 09:46:18
  • 来源:中广网
  • 作者:李正品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黄河流过巩县,现今的巩义市,在老县城东北角,和洛水相汇。

  我的故乡仓西就在这里。

  村子对岸,原来能看到巩县石窟寺,现在中间平添了偃月古城。

  放眼望去,城墙环绕,城楼巍峨,凹凸垛口绵延偎依,古街小巷穿插其间。门楼石狮,朱红阔门,风中摇摆出大红的灯笼,对峙楼台亭榭屋脊飞檐上的灯带闪烁,让家乡的夜晚流泻着迷人的珠光溢彩。但,古书上的偃月城并非这里,几乎所有的记载都一致指出,偃月城和兴洛仓隔河相望,为保卫兴洛仓而建。现今的仿古建筑,谁有钱谁就能建,还可以建在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门前。我们仓西,隋朝以兴洛仓之西得名。保卫守护粮仓的城池跨河到了西岸的山下,兴洛仓难道在北邙之巅?那仓西的位置呢?能告诉我吗。



  洛水黄河生我养我,我给女儿也取名伊洛河。还在当年规格很很高的报纸副刊,为取这个名字,发了《乳名》短诗。

  因为我是在洛汭长大,尔后考取大学,走向社会。从初中的《巩县文艺》豆腐块,到《人民文学》《诗刊》的多篇散文诗歌,还有我的歌曲我的长篇小说,无不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

  农村80年代之前,不仅交公粮卖余粮,从最底层的生产队开始,到大队,到公社,再到县里,层层都要储存战备粮。我知道的仓西,秋季的公粮余粮折合成麦子,在夏季一并缴纳。公粮余粮战备粮都要麦子。不征收玉米稻谷红薯之类。白面粉从舍不得自己食用,家里偶尔来客了,才做些白面条招待。白蒸馍想都别想,春节过年时才有。日常生活就是,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没法活的拮据。家家青黄不接时,都很艰难。我,饿得头昏眼花。上学,到地里拽个茄子当顿饭,书包里塞几块烤红薯就是一天的吃食。到了今天,在大街上偶遇卖烧烤红薯,扑鼻的香味飘散着,我从不正眼瞧上一眼,每每嘴里还会直翻酸水。



  那时,除了可耕地,生产队在黄河滩上还有麦田。秋天水大,只能种夏季的麦子。水小地出,水大地淹,不用交公粮卖余粮,也不用储存战备粮,收成由生产队全权支配。到黄河滩干活,大家住野外茅棚,生产队管吃管喝。我刚懂事,大人去滩上劳作,多天不回家。回来时,常带着黄河鲤鱼,满院子扑棱棱的野鸡野鸭,一兜兜的野鸡野鸭蛋,成筐的豆芽等等,十分羡慕。记不清多少次抱着父亲的腿不让走,蹦跳着非去不可。

  真正上黄河滩,是小学毕业那年,几个村子合并到一所初中上学。空闲时间长了,队长让我们一起去黄河滩割草。头一次乘船跨越黄河。

  一天,把吃的用的带齐,拉上架子车,还有很多绳索,就轰轰烈烈出发了。由洛水岸边的仓西渡口登船,漂到黄河口。然后逆水人撑,到上游四五里的样子,让木船向河中央漂。这时我才知道黄河无底的含义。河底流沙,长篙刚扎上还有个着落,瞬间,沙子没了,空空荡荡。



  渡黄河,全靠舵手和铁锚。十多个船工船头船尾站开,轮番向黄河里丢大铁锚。铁锚坠入河底,在水流的冲击下,那船就嘎嘣猛拽一下,船体吱吱哇哇的叫声不绝于耳,像散了架子似的。先扔后锚,船尾钉死在河面上,水流,撞击着船头,舵手老汉一边搬船舵,一边叫着号子指挥,让船身横向移位。四五个人用肩膀呼呼哧哧顶着大木舵,呲牙咧嘴,激流浪花猛烈地拍打着船舷。当船体快要和黄河激流横切时,呼呼啦啦撂下了船头的大铁锚,船身再次抖动不止,船头被固定在了河面上。几乎是撂船头铁锚的同时,船尾铁锚迅速拔出水面。这时,船尾开始随水流向下飘动。当船体再次横切大浪,就再抛锚起锚。大船就这样一横一竖地横渡黄河。到了中间的黄河滩,往往距出发地七八里远了。黄河横渡,很艰难,太吓人了。很早以前,作协河南分会的《莽原》双月刊,曾选用我的一组散文《母亲的黄河滩》,记录了渡河,到河滩劳动生活的一些片段。



  不少古籍曾这样描述仓西的对岸:石窟寺门前有历朝历代的孔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官道,国道。可经石关翻山过河上山西,也可西行过黑石关,通洛阳陕州。我六七岁就在这里凫水,经常游至对岸买东西,赶集玩耍。三四百米的河面,裤衩鞋子双手举着,踩水而过,然后把衣服穿好,晃荡着赶集游玩。

  村史村志还有不少的老人告诉我,嵩山的龙尾甩到黄河边,和对岸北邙形成峡谷窄缝。西岸山峦嶙峋,赭色的黄土岭层层叠压,雨水冲刷出大地的伤口,形成直壁陡崖,很深的裂隙直指苍穹,绵延出苍茫的暮色。东岸的仓西沟壑纵横,曾有财主胡同,孝子胡同等等众多的居住人家。黄河水顶来顶去,洛水南来东走,龙尾山一直向水中塌陷。民国初年,一夜竟有48家陷落水中,无家可归,只得背井离乡,外迁活命。后来,河面宽了,主流东滚,仓西村人就围着山嘴转圈。不少老人指点着对岸河滩上的古树田地说,这些原来都是我们的,水把仓西的房屋窑洞全吃了,只有修建石坝子,把水给顶回去。为了筑坝修堤,仓西人和对岸没少群殴,死伤人也有。



  但,对岸除了鹅卵石滩,大堤,风摆杨柳,一直到90年代,哪有什么偃月城池?还古色古香楼房成片?我想,再过百年,今天的偃月城肯定能成为名胜古迹。

  老家的地,小时不叫仓西滩。如今60岁以上年长者,仍能记得北城后这个名字。北城,就是从北魏(约公元500年前后),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有1400 多年县治所历史的巩县老城。

  我查阅资料,偃月城在大隋末年叫金墉城。和香港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音同字不同。有兴趣的可以翻查。

  明.巩县志曾记载,城池北距河数丈,这里的河,应为黄河,绝非洛水。河水很大,又是中下游交接,流速缓慢阻滞,倒灌洛水不足为怪。县城东门濒临盘谷水,也叫皇窑河、囧水。这里水系相互纠葛,水淹仓西滩,淹巩县城,已是常态。



  我小时的老家,不担心天旱,最怕水涝。黄河水上涌,周边洪水下泄,仓西周围的河洛大堤犹如纸糊,水灌仓西滩,平地水深都两米多。

  离开老家,遇上连阴雨,我就心焦,担心仓西,还有老家的亲人。

  仓西滩东北角河洛大堤拐弯处的对岸,神都山下河边,有座庙,看上去很普通。

  现今,那些时常在连霍高速巩义东下站,去看河洛汇流,水分阴阳,太极八卦产生地,去领略大河东去,畅想修坛沉璧,禅让帝位的三皇五帝时,稍不注意,庙也会一晃而过。

  你,不一定知道这座庙的神奇。

  更不会知道庙的由来。

  我只说一点,庙,身处黄河洛水的夹角,但,无论水浪滔天,你来我往,所有的洪水都必须在庙前的台阶止步,古往今来年年如此。若不信,可以问当地的老人求证。



  我1975年高中毕业后,时常从这里出发,到对岸黄河滩上干农活。寒露种麦,深秋割草,晒干,准备生产队牲口过冬的草料。村子叫神北,我姑姑家在半山腰。

  同院聋子爷说,那庙,敬奉的是黄大仙。在我的追问下,才知道黄大仙叫黄守才。仓西人为加固河洛堤防,在水边种植十多米宽两米多高的紫穗槐白腊条,水涨时能够形成抗拒波浪的软堤坝。还有大堤决口时,先打桩,放柳条笼子挡水,再压石块阻隔的方法,就是黄守才发明的。又讲黄守才能踏水而行,会造各式各样船只。老聋子还说,黄大仙还能神咒退水,会带动那庙自行移位,有“束水攻沙”“分洪导流”之功力,神乎其神,听得我很着迷。

  伯父说,庙,有叫河渎庙,河洛庙,大王庙,还有人叫神北大黄庙,说法不一。老聋子纪念河神的说法,把黄守才尊崇为“活河神” ,是缅怀他治理水患有功。但,很多都神化了。



  聋子爷是地富反坏右坏分子队的头头,耳朵好使,因父亲爷爷都是村长,自己又抽大烟,是被专政的对象,装聋卖傻是他的强项。  

  史书上还有庙由魏征所建。当年隋唐在这大战数年,还有瓦岗军和唐兵。

  李密攻占兴洛仓,开仓放粮,程咬金秦叔宝夜追李世民,慈云寺魏征设计放走唐王,引发李密震怒,声言斩杀魏征徐茂公,两人只得趁夜色亡命天涯,金墉城分手。李密怎容得这两个奇才谋士活着为他人所用,将来必定祸害无穷。亲自挥兵追杀。到了北邙尽头,河洛汇流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来路去处全是魏王将士。魏征面对大力山一揖长跪,放声痛哭,言道:这里是聚集山河神灵之地,历代都是修坛沉璧,禅让帝位之所,各路仙人显显灵吧,唐王必定统一江山社稷,我不能违背天意啊。若有将来,我一定修筑庙宇,以报今日救命之恩。说话间,山沟里突然钻出一无人驾驶的扁舟,魏征飞身而上,箭一般飞向黄河激流,魏王李密下令放箭,乱箭齐发却无一命中。



  魏征继而投奔了唐王,征战南北,一直推举李世民登基当上皇帝。魏征也被封为尚书右丞相。但洛汭的灾难,祈祷,承诺,又怎能忘怀,就专程回到这里建了河渎庙,后称为大黄庙,经山下村民历代修葺,至今庙宇犹存。庙内尚存有石刻对联,上书:范围万派千流无容泛滥,鞭辟惊涛骇浪并入沧溟。伯父说,那是魏征所题。

  这是后话,无考。

  只好实录于此,担心误传,让后人贻笑大方,请有识之士雅正。

  改革开放后,黄河上有了机帆船,木船人工舵手渐行渐远,帆影、桨声、拉纤、船工号子只能从电视电影的屏幕上看到。故乡老巩县,2001年有了焦作至巩义黄河公路桥;2013年 河洛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正建的还有沁伊高速黄河特大桥,规划中的焦桐高速温县至巩义段(温巩段),将于2026年底开工建设。

  黄河天堑,已化为人间通途。

  不会再有铁锚渡黄河的感触了,永远。



  但,隋唐大运河挥之不去,在中国的版图上多像一个人字。而洛汭到京畿洛阳,不正是人的上半截么。

  国学院士孔丘从山东拜会洛阳图书馆的老子李耳,就在洛水乘船上下。

  孔子老子曾在洛汭望大河,讲经论道。

  洛汭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

  她是中国,也是世界。





责任编辑:吴建有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