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乡情:实力派画家曹金华的艺术修行
  • 发布时间:2025-08-06 15:34:46
  • 来源:中广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4116089794941521477&skey=@crypt_3d6ec01d_c7c56ab18d62570a10a507d8e8ae96d2&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在河南永城这片浸润着汉兴文脉的土地上,沱河的清波与芒山的苍岩孕育了无数坚韧而灵动的灵魂。画家曹金华便是从这片兼具雄浑与秀美的中原厚土中走出的艺术行者 —— 他以笔墨为舟,载着故乡的晨曦与暮色,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长河中缓缓行吟,将永城人的赤诚与执着,化作宣纸上流淌的气韵与深情。

一、故土为基:从汉兴之地到笔墨世界

永城的肌理,早已深深镌刻在曹金华的艺术基因中。这座坐落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的古城,既是汉高祖刘邦挥剑断蛇的龙兴之地,又是黄淮平原上 “中国面粉城” 的现代传奇。曹金华的童年记忆里,既有芒山汉墓壁画中斑驳的古韵,也有沱河畔麦田翻滚的金浪 —— 这些看似寻常的乡土元素,日后都化作他画中最动人的底色。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9026784724096128792&skey=@crypt_3d6ec01d_c7c56ab18d62570a10a507d8e8ae96d2&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他常说:“永城的每一粒黄沙都带着墨味。” 这份对故土的敬畏,让他在河南大学美术系求学期间,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的虔诚。从《永城赋》中 “龙山文化断层” 的神秘,到当代生态之城的鲜活,他像一位细心的地质学家,在笔墨中层层剥离故乡的文化地层。其早期作品《沱河晨雾》中,水墨晕染的晨雾里隐约可见汉代画像石的线条质感,干裂的皴法恰似芒山岩石的肌理,而几点朱砂点缀的晨露,又分明是现代永城的朝气 —— 这种将历史纵深与现实温度熔铸一炉的笔法,正是他对 “艺术源于故土” 最生动的诠释。

二、师法自然:在传统文脉中开辟新境

曹金华的艺术之路,始终贯穿着 “守正创新” 的修行。他曾深造于天津美院,在八大、王雪涛、于希宁等先贤的笔墨中汲取养分,却从未被传统所囿。他笔下的荷花,既有王雪涛的灵动鲜活,又融入了永城夏日荷塘特有的粗犷生命力 —— 荷叶的浓墨重彩间,能看到黄淮平原烈日的炽烈;花瓣的轻盈留白里,又藏着沱河晚风的温柔。这种 “以古法写今意” 的智慧,让他的《醉荷图》系列在当代花鸟画展中独树一帜。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773040133327203964&skey=@crypt_3d6ec01d_c7c56ab18d62570a10a507d8e8ae96d2&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为了捕捉荷花晨昏不同的情态,他曾在永城郊外的荷塘边支起画架,连续半月观察写生。晨光中的清露、午后的骤雨、暮色里的归蛙,都成为他笔尖的 “活教材”。有评论家说:“曹金华的荷花不是养在画室里的,是带着泥土气、沾着露水香的。” 这份对自然的敬畏,让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正如他所言:“笔墨可以苍老,但意境必须新鲜。”

三、赤子之心:让艺术扎根生活的土壤

作为河南省美协会员,曹金华从未将自己局限在画室的方寸之间。他深谙 “艺术高于生活,却从不限于殿堂” 的道理,常带着笔墨走进永城的乡村小学,教孩子们用毛笔勾勒家乡的麦田与石桥。在他看来,“让家乡的孩子看懂中国画,比拿任何奖项都重要”。这种对艺术普及的热忱,恰似永城人代代相传的 “麦香精神”—— 既珍视颗粒归仓的收获,更懂得播撒种子的意义。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8764841962172039865&skey=@crypt_3d6ec01d_c7c56ab18d62570a10a507d8e8ae96d2&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他的创作亦始终关注时代脉搏。在《乡村振兴图》系列中,他以细腻的工笔描绘了永城现代面粉加工厂的有序与高效,又以写意笔法晕染出田野的广袤与生机,传统水墨的线条与现代工业的几何感奇妙交融,成为新时代乡土中国的艺术注脚。这幅作品在省级展览中展出时,一位老农民驻足良久,感慨道:“这画里有俺们庄稼人的日子,也有俺们没见过的新鲜事。”

四、艺无止境:在笔墨长河中且行且思

如今的曹金华,依然保持着每日临帖、写生的习惯。他的画室里,一方砚台已磨得温润如玉,墙上挂着他自题的 “守拙” 二字。他常说:“永城的麦子一年一熟,艺术的修行却要岁岁耕耘。” 这种谦逊与执着,让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 他的作品既被专业机构收藏,也常出现在家乡的文化礼堂,正如他所追求的 “让笔墨既能登大雅之堂,也能进百姓之家”。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1910380291994643881&skey=@crypt_3d6ec01d_c7c56ab18d62570a10a507d8e8ae96d2&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从芒山的晨雾到画展的聚光灯,曹金华的艺术从未离开过故土的滋养。那些流淌在笔端的墨韵,既是对先贤的致敬,更是对永城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正如沱河千回百转终向东流,他的笔墨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书写着一位中原画家的赤子之心 —— 这或许就是艺术最美的模样:既带着故乡的体温,又向着世界的广度,缓缓前行,生生不息。

在永城的夕阳下,若你见到一位背着画板的中年人凝视着麦田,那或许就是曹金华。他正在用艺术家的眼睛,将家乡的寻常瞬间,酿成笔墨间的永恒芬芳。

责任编辑:吴建有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