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神迹是一通碑刻,目前位于巩义市国宝级文物单位:巩县石窟寺中,不会有人知道,这通石碑和我伯父,有着密切的关联。
知道吗?现今巩义市黄河南岸洛水北岸,有一处巩县石窟寺。
第二石窟前东侧,有一通现代碑刻:河洛神迹。
巩县石窟寺拥有多个我国甚至世界第一。
这,绝非个人杜撰或者妄自菲言。
首先,上中下排列的18组帝后礼浮图天下绝品。这组北魏时皇帝皇后出宫,参与佛教活动仪仗队的石刻浮雕,国内曾有两处,一处解放前被刀劈斧砍盗往美国,国内唯独此处了。该浮雕用精湛的技艺细节描绘了北魏社会文化生活,美学价值文化底蕴极高,绝对国宝级别。其次是飞天石雕造型。人,着盛装,在天上飞翔的石雕众多。细心的目光才可辨别出,巩县石窟穹顶的飞天不同于面部向前的大众化,头,向后回望,回眸一笑的情感流泻千年。其三在高大中柱形浮雕足下,西南角紧贴地面之处,那个最不起眼的地方,拿微弱的光,可以看到一像三面雕刻。正看一佛。左侧盖住,面向右有了新的一尊。右侧遮挡,面向左,又凸显一尊。最后一窟穹顶的巨型莲花也不可忽视。据大文豪大建筑家梁思成回忆谈及,设计首都人民大会堂顶部莲花灯时,借鉴的参照物构思来源于此。另外,千佛龛优天王,送子观音的前世双面鬼子母,每尊佛龛底部的民间乐器演奏,等等,拥有琳琅满目绝世珍品。若置身于色彩斑斓线条绝美的佛龛之中,仔细回味慢慢去想,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今天,放下石窟不说。
河洛神迹。碑不大,也非北魏,却吸引着不少久久伫立的目光。
诵读龙边刻诗:石窟两千年,精巧夺天然。满座半残废,神话犹相传。彼姝殊自乐,裸舞何翩跹。万载邙山下,过客辄流连。东望多感慨,国难重在肩。边城烽火急,壮士应催鞭。
碑的虎边刻了撰书者的姓名:陆军一百六十六师,步兵第二旅第三团第二营营长、陆军步兵少校叶金饶题”;落款:碑刻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丁丑孟秋。
当166师跃入我的眼帘,就会想起一河之隔的老家仓西,还有我的伯父李明照。
老宅,仓西老大队部南隔壁,院中套院,十多户人家四个地富反坏右分子,都比较特殊。
仓西仅有15个生产队,却有16个队长。16队全是被监督改造的坏分子。仓西村的坏分子70多人,平时除有持枪拿棍两位治保主任实施监管外,三天两头的游行、批斗、公判、集会均有两列端着明晃晃枪刺的绿军装卫兵押解。坏分子所穿服饰颇有讲究,除了高帽子,胸前挂着扭来扭去黑色名字打红××牌子,左胸脯中间织补着定制的白色黑字竖条“××××分子”标配外,时有捆绑。一般绑手成串,还有反剪。夏天穿着翻毛厚实的狐裘、貂皮、羊皮长袍马褂,说不清的云纹、回纹、龙凤图案非常耀眼,头上少不了扣上一顶礼帽或瓜皮帽。冬天则是最为单薄的绫罗绸缎玉佩钱袋眼花缭乱的穿着。有作风有问题的下放女干部,还有两只破鞋在胸前晃来晃去。这些行头有专人保管配发,坏分子必须有个领头的招呼,队长就在本院,是世代仓西村长的后人。平时只听吩咐,寡言少语,装聋作傻,村人叫他老聋子。回到院子后话很多,因在李家辈分高,我一直叫他聋子爷。院子里还有三个聋子爷的队员。
伯父黄埔特训班无线电专科毕业,官至国军上校,最后做过26军军部附员。历史反革命分子。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师部上尉作战参谋。同院的姨父也出身黄浦,一线作战部队的上尉副营。家里还有黄埔毕业从军,逃亡台湾的姑父姑姑,留下一双儿女在仓西老家上学到初中。社会关系超级复杂。上学时我不怕考试,最怕填表格,无法下笔。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和伯父游街示众。他兄弟俩的手,用红墨水染了染,含义是双手沾满了革命志士的鲜血。我所知,他们都参加了抗战,和日本鬼子拼过刺刀,姨父身上刺刀伤最多。抗战结束后都回了村子。因全靠租地生活,他是贫农。姨父家曾经有过地,划了个破产地主。都是被专政的对象。
我上小学初中在本村的仓西学校。那时仓西以外的五六个村,王沟,老城,五里堡,大井沟,贺尧,马场沟等等,都在一起读初中,我无论在学校还是村里,头,抬不起来。
伯父17岁入黄埔特训班学无线电,然后从军22年,在国民革命军166独立师20年,又提升到军部做了两年上校附员。抗战结束,请辞回乡,转业蒋伪政府的河南建设厅,再辞,一直在老家监督改造。伯父幼时发奋读书,左传纲鉴能倒背如流。听本族的爷爷奶奶们讲,伯父是跟着他的爷爷李鸿均读书的,李鸿均是豫西十个县的秀才头,衙门专配的小轿,迎送过慈禧。在仓西村创立了圣母惜阴完小三所学堂。县志上有三任校长的记载。他们多次讲,你老爷把一摞摞书堆放在桌案上,族人发一本,校验你伯父背书,如出错打得唧哇乱叫。伯父在军中毛笔字一流,武行出众,从士兵电台报务员一直做到掌管物资的大官。饥荒年景从村中带走20多个穷苦孩子,当警卫做饭喂马看仓库干杂活啥都有。
伯父从没有对外讲过他的从军生涯。当年,我仅有的三位堂姐,还有我的哥哥妹妹们更不敢多问一句。
坏分子改造队的任务很多。每天黎明要把全村的主干道清扫一遍,雨季前要把村中三道沟的排水沟清理干净,滩上的水渠每月要清理疏通,大堤上的三处排水涵洞的维护和疏通,河洛大堤栽树维护,大队林场的植树造林。村中厕所粪池的清扫等等都是没人去干的脏活累活。并且是业余时间,不记工分报酬,不能影响生产队的出工劳动。因而他们吃饭休息的时间超短,夜晚居多。送饭打个马灯拿个雨披草帽这些琐碎之事,比我大点的哥姐们嫌丢人,都不愿干。大都有我这个受气包来做。风言风语听到坏分子的舆论多一些。
聋子爷他们说,你伯父官大,抗日时咱这一片,有你伯父的游击队伍,送给养物资都是你伯父带队,才开始骑高头大马,后来开着美式小吉普,随从就住在村外大堤上。我还问为啥还带那么多人?他们讲都是银元枪炮子弹,防劫匪,又开着仗,危险着呢。一次他们说起过,石窟寺里边有你伯父部队上营长所立的石碑。我5岁多一点,就能凫水,没上小学就能一口凫到对岸,那时,石窟就在路边,没墙没门,我专门过去看过那石碑,知道了166师,是伯父所在队伍。伯父送的给养是给他的黄埔同学叶金饶,是位营长。
我偷偷问过父亲,伯父当啥官,给谁打仗,父亲说,你伯父在鄂豫皖和红军追着打,一直打到陕西汉中,后来给鬼子打,师部就在汉中,你奶奶和我们全家都在汉中,以汉中的汉为你堂姐起了名。我也问伯父,你们的师长是谁啊。伯父说,师长跟过很多。我说最有名望的是谁,伯父讲郜师长当过他的教官,和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一起共事。并带领他们师血战济源城。
据伯父说,那年月初,他们师有两个团偷袭济源获得成功,尔后反遭鬼子的快速部队增援,被反包围。血战三昼夜未能脱困。最先占领济源城的倭寇,攻入城内的部队,反包围的鬼子兵,还有我们后续增援,犬牙交错乱成团麻。急需统一调度,协调指挥。他带着几个电台小组,穿越战线,巷战近距离肉搏,才和前方部队联系上。三天三夜都没有吃上饭合上眼,最后和五六百人的突围部队,杀出血路,撤退到一个叫留庄的地方。城中围困在鸿福寺的三百多人全部战死,城外余部和郜师长所率大部队会合后,强攻济源,打了10多天,以千余人伤亡的代价,才光复济源。
伯父只要提到济源战役,就会说起师长王之宇刘希程等人。王师长和他最好,跟的时间最长,受恩惠最大。从少校到中校再到上校都是王之宇一手栽培。最后举荐他到了整编26军当了两年的军部附员。1945年王之宇升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任中将司令,他的弟弟王之守,以166师少校副官身份,私运贩卖鸦片,被党部抓获后就地枪决,王之宇也被撤职查办。因受影响伯父听从王之宇劝告,这才请辞回乡务农。
说到伯父回乡务农,村中的说法纷纭。大都围绕着饥荒年月村中他带走的那些人,绝大多数是起义人员,不少军烈属。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兄弟俩游街,每人拿一面铜锣边走边敲,在一胡同口,我平时叫爷的村中有威望老干部,搬出一条凳子,刚让兄弟俩坐下,一卫兵大呼小叫,让站起跪下,自己一屁股可坐上了。身后突然来那么一脚,摔了四仰八叉。呵斥道:我这凳子是给人坐的,狗不能坐。搬起凳子就走,围观的大人小孩一阵哄笑。
打小我就没安分过。挨打最多的是下河凫水,母亲从不讲情面,手指在我胳膊上一划拉,只要有白痕显示,拿笤帚就打屁股,每次都是伯父出面阻拦。我对伯父从不手软。夏日中午他爱拉罗圈椅,头向后一仰打呼噜,把嘴上的八字山羊胡吹得一飘一飘的。我就拿把剪刀小心翼翼剪掉一撇。我扎的风筝老吹烂飞不高,伯父的长绸衫虽然很旧,结实又轻又薄,正好用上,也去剪一块下来。太费气力了,五岁就被堂姐带到了她的班级读书上学。
我问聋子爷,你见过鬼子没?他笑了笑,咋能没见过。来了一个排的鬼子兵就住在鰲岭火车站,把巩县城全占了。一个鬼子兵进村,各村妇女老幼满山乱跑。跑老日就是当时最时髦的话。鬼子的武器先进,抢快,老远就把人放倒了。我又问,老跑也不是事,打过胜仗没?多拉。聋子爷说。你伯父的封门口伏击战,当年传得可神了。接着聋子爷说了在河对岸焦作西边的轵关,和鬼子打了一场伏击胜仗,大雨时节,巧借水库之水,伏兵发起攻击,轻重机枪、迫击炮,手榴弹一齐投向鬼子。共击毙鬼子兵七八百人,我们这边无一伤亡。
聋子爷还说,你伯父坚决不干巩县参议,那个县长姚云婷给鬼子干事,欺压百姓,领着人给你伯的部队打过,死对头。为这还把你伯在县上监狱关了几天。
和伯父一起接受监督改造的本村武磐石李钦贤等人对我说,你伯父打的仗不少,在台儿庄,在中条山,在长沙,在桂黔的大山塘,都和鬼子兵交过手,是打出来的兵。
我每次问伯父,他从不言语。但谈起诗词歌赋。伯父的话很多。
听伯父讲,他和叶金饶既是同学又是诗友。每次回来送给养必须小坐。谈诗论文。
叶金饶是浙江温州乐清地潭荣人。和谢晋元、张灵甫等抗日名将都是同学。他在南阳武侯祠,在他的老家都曾刻石碑,留下墨宝。
多年之后,通过家住南阳的大学同学大峰,得到了叶金饶武侯祠的诗作:森森古柏满隆冈,抱膝长吟遗草堂。汉王何因三顾切,只缘国难思贤良。羽扇纶巾功业存,三分天下未全吞。孤忠尽在出师表,万世犹悲五丈原。空城还怕是奇谋,仲达虚惊竟摸头。追忆如公今尚在,东倭安敢窥神州。
在巩县作家侯发山的小说中,又得到了叶金饶在江西上饶市广丰县小丰村,为牺牲战友写的另外一首:肩担使命几鸣钲。战区行,结真情。风雨潇潇,奋勇救苍生。北战南征挥利剑,为中华,建殊荣。女中豪杰请长缨。彩霞名,耀巩城。国难当头,肝胆写忠诚。待到功勋欢庆日,重结彩,再张灯。
当我问及你干国民党的事,为啥又被关进国民党的监狱时,伯父说,我的不少战友是在巩县抗战保卫洛阳时战死的,姚云婷当时是鬼子伪军大官,和我们有血海深仇,我咋能去他的手下当差。请了几次都没去,就把我带到了县衙,我在大堂上作诗一首,把他气坏了,就把我关了起来,后经你四伯组织众乡亲保释出狱。
伯父给姚云婷写的诗作是:我本寒家子,抗日在戎行;倭寇吞国土,热泪洒胸膛;血战济源城,游击敌后方;功成凯歌奏,鸟尽良弓藏;转业建设厅,裙带挤满堂;拂袖归故里,田园耕芜荒;录用折腰苦,务农菜根香。
在巩县监狱,伯父做《牢狱述怀》:人类相残几时休,弱肉强食使人愁;三五恶魔争世界,亿万青年血泪流;牢狱囚禁英雄汉,战场曝晒怨鬼头;可怜济源尸遍野,香闺梦里哭呦呦。
关押被保释回家路上,他还作《路途》一首:八年干戈一旦休,追随李璘被肃囚;半生如作夜郎梦,遇赦东归架轻舟。
经反复查阅有关资料,叶金饶后来当过国民党永嘉、平阳、瑞安、乐清、玉环、温岭六县的总指挥,还当过多县县长,浙南行署“绥靖军”副司令等职。1949 年 10 月,在洞头鹿西之战中被俘,后不知所终。
恢复高考我政审过关上了大学,父亲来学校看我,对我说,王之宇从苏州回洛阳老家,你伯父和他在洛阳见面了。
老家又说,166师老师长,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刘希程,把伯父邀到郑州,他们谈了一晚。
1982年秋我参加工作,台湾发来信函,我姑姑和姑父要回巩县探亲。
1984年,伯父自杀而去,次日,巩县邀请他参加政协大会的通知方才送到。伯父共有17首诗作存世。其中有专门为我作的一首小诗《赠吾侄李正品》:一年四季不吃油,簟食瓢饮何须愁;穷家意坚老益壮,莫向困难去低头。
想念伯父。
李正品: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中国诗歌》等公开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歌曲作品。有诗集《伊洛河》《伊洛河的浪花》《无花果》《走出情海》《穿越情海》《梦断情海》《拥抱情海》《仓西仓西》和散文集《西望情海》《山那边的情海》《洛汭仓西》《西望仓西》、长篇小说《倒塌的情海》、论文集《燃烧的情海》、歌曲集《走向情海》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