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2022年中国报告:2022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将为4.8%
  • 发布时间:2022-04-24 08:31:00
  • 来源:中广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高盛称,2022年中国市场将迎来具有挑战性的宏观环境,预计受房地产市场长期去杠杆化、疫情严格防控、出口触顶回落、上游涨价和其他明显的结构性逆风影响。“但所有东西都有价格,而中国市场的价格看起来很有吸引力。”


       高盛预测,2022年企业利润增长将放缓至7%,而普遍预测为14%,但股票周期可能会转变为“希望”阶段。一般股市表现由两条腿支撑,一个是盈利增长,另一个就是估值扩张。“我们认为适度宽松的政策会缓和国内宏观压力,相对维稳的政策或有望支撑中国股市。”

       高盛之所以认为中国的“价格”具有吸引力,是因为目前中国股市的估值处于5年市盈率区间的低位(12.7倍),并相对于全球股市的折价程度最深(30%~40%),同时公募基金的配置也处于低位。10月25日,高盛公布了有望从“共同富裕”中受益的50只中国股票,认为政策将为这些企业带来机遇。从行业主题来看,目标个股主要来自制造业升级、绿色能源、国企改革和大众消费等领域。

       尽管预计中国的宏观政策将有所放松以支持2022年的经济增长,但2021年增强的结构性紧缩措施(尤其是针对房地产方面)大部分将继续存在,因此预期,2022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将为4.8%,而2022年至2025年间年均增长率只有4.5%,远低于市场平均预测。


       据路透社报道,该行发表中国经济2022年展望报告指出,中国发生住房驱动的金融危机的机率较低,但相信房地产市场已进入多年放缓的阶段。认识到未来几十年对住房的基本需求减弱,政策层现在正在采取行动使行业去杠杆化并避免未来无序调整的风险。

       高盛估计,住房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能从2019年的+1个百分点变为2022年至2025年的-1个百分点。这是该行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低于普遍预期的关键原因。

       虽然“新基建”和“绿色资本支出”将是未来几年强劲增长的领域,但目前的规模小得不足以弥补房地产投资减慢所出现的空白。此外,传统基建投资也不太可能大幅反弹,因政策层的去杠杆化和去风险的理念将传导到地方官员。总之,该行预计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将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驱动型经济将逐渐减弱。

       基于即将举行的北京冬季奥运会和接下来的一些活动,尽管疫苗接种率很高且医疗状况有所改善,该行预计中国政府仍将实行“零感染”的抗疫政策,意味着2022年的家庭消费将继续但逐步复苏。另一方面,该行预计中国的出口可能会进一步增长,但速度不会像2021年那么快,对经常帐盈余和人民币升值带来支持。

       报告又指,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病毒(SARS-CoV-2)大流行的经验很可能让中国决策者相信,在增长方面,韧性比速度更重要,高层也似乎比以往更长远地看待发展。在此背景下,该行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体制,政策制定者接受以短期增长放缓换取长期经济更具弹性。

       高盛11月24日发布的展望报告称,将中国离岸股市从标配(equal weight,7月降至标配)再度提升为超配(overweight),并且对A股维持超配的判断。高盛预计2022年离岸中国股市和A股将会达到16%和13%的投资回报。


       高盛称,2022年中国市场将迎来具有挑战性的宏观环境,预计受房地产市场长期去杠杆化、疫情严格防控、出口触顶回落、上游涨价和其他明显的结构性逆风影响。“但所有东西都有价格,而中国市场的价格看起来很有吸引力。”高盛之所以认为中国的“价格”具有吸引力,是因为目前中国股市的估值处于5年市盈率区间的低位(12.7倍),并相对于全球股市的折价程度最深(30%~40%),同时公募基金的配置也处于低位。

       日前,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在媒体电话会上也表示,明年高盛将总体高配A股和港股,看好‘共同富裕’主题下的投资机会。他指出:“在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方面,我们仍高配股票,同时看好大宗商品,对于债券和企业债比较谨慎,整体方向上对风险资产比较看好。”此外,高盛对明年港股和A股的股票投资策略是随着估值进入上调周期,总体高配。五大比较看好的行业是:汽车、消费品、传媒、电商、半导体。

       高盛在股票市场推荐的策略是看好“成长”,寻找增长机会,尤其是与政策挂钩的领域,例如“共同富裕”,具体是指大宗消费、科技创新、新能源、国企改革四个领域。

       来源:MBA与EMBA、东西智库、中国股市|a股
责任编辑:杜文科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