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特刊】今“夕”是何“夕”?解锁传统习俗里的中式浪漫
  • 发布时间:2025-08-29 12:00:01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如约而至。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不仅有着动人的爱情传说,更有诸多别具一格的习俗。从穿针乞巧的灵动,到拜月祈福的虔诚,从吃巧果的甜蜜,到染指甲的意趣……每一项习俗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与美好祈愿。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最早记载于西汉、鼎盛于宋代,穿针乞巧、拜织女、染指甲、食巧果、晒书等传统习俗也被保留至今。图为云南昆明,汉服爱好者穿针乞巧,再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新疆乌鲁木齐,七夕主题活动上设置的“穿针乞巧”环节。图/CNSphoto 孙振嵩 摄

“祭星”仪式是七夕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一场极具仪式感的七夕祭星仪式在福建福州千年古街南后街举行。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在古代,女子七夕当天拜织女,乞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越来越美好。图为福州梁厝历史文化街区内举行“拜织女”仪式。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民间谚语有云:“七夕到,太阳高,晒书晒衣好。”图为浙江省杭州市方志馆举办“宋韵乞巧——方志典籍曝书会”,晒出馆藏的旧志典籍,供市民游客近距离阅览。

在中国西南一带,七夕节还有染指甲的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图为北京民俗博物馆,非遗传承者在七夕节当天用古法为市民染指甲。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在圆明园七夕巧市,游客画巧伞感受七夕传统文化。

在圆明园七夕巧市,游客通过巧穿针、七巧板、画巧伞等民俗,感受七夕传统文化。

在一些地区,七夕节有放河灯的习俗。图为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古镇放河灯。图/CNSphoto 谢尚国 摄

图为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内,身着古装的舞蹈演员以古礼和舞蹈形式,生动还原古人七夕乞巧的习俗,再现传统文化之美。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制作巧果是七夕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有祈盼“灵巧”等寓意。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标志性美食。图为内蒙古呼和浩特,社区居民在七夕传统文化活动上制作巧果。

图为江苏连云港,居民在七夕节活动上制作巧果。图/CNSphoto 朱华南 摄

七夕节这一天,古代读书人还有“拜魁星”之俗,以期能“一举夺魁”。图为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活动参与者通过表演魁星点斗、参拜织女、斗巧等七夕乞巧民俗,再现传统文化之美。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山东省高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社里,民间艺人正在创作“七夕”主题的剪纸作品。中新社发 李海涛 摄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孟连村那莲街,当地民众通过祈福、“赛巧”和“点米成画”等民俗活动迎接即将到来的七夕。图为小学生进行“点米成画”比赛。陈冠言 摄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孟连村那莲街,当地民众通过祈福、“赛巧”和“点米成画”等民俗活动迎接即将到来的七夕。图为小学生挑水送福。陈冠言 摄

传说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七夕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图为在“中国乞巧第一村”广州天河珠村,七夕主题文化活动上的《鹊桥会》双人舞表演。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责任编辑:姚祯发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