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亩桃花海看农业新图景
  • 发布时间:2025-05-02 17:18:17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尹星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今年的桃花比往年开得还好!”北京平谷果农杨学军指着身后望不到头的粉红色花海,笑得别提多舒坦了。

1_副本

北京平谷数万亩桃花陆续开放。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这花海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种出来的。”在丫髻山脚下种了大半辈子桃树的老杨告诉记者,他和乡亲们从寒冬腊月就开始忙活。“冬天我们得剪枝、施肥、浇水,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2_副本

桃花盛开前,果农杨学军查看桃树情况。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正说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研究员陆安祥也来到了果园里。丫髻山下这片美丽桃花海,离不开科技助力——作为专门负责为果农提供技术支持的专家,陆安祥每周都要来这片桃园转转,指导果农进行田间管理:“我们的‘科技小院’汇聚了多个领域的专家,大家各自发挥所长,为果农提供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持。无论是育种、栽培还是储藏,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3_副本

“科技小院”驻村研究生进行育苗。 平谷区委宣传部供图

         陆安祥口中的“科技小院”,是当地依托北京高校院所的技术力量,联合地方政府、合作社、农业企业组成的团队。

         “我们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入,而是扎根乡村的‘创新共同体’。”平谷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小院”通过“带课题下乡、带成果转化”的实践模式,提供从果品培育、蔬菜种植,到新能源开发、乡村振兴的综合服务,真正实现“科技扎进泥土里”。自2019年以来,平谷已构建起覆盖全区17个涉农乡镇的32家“科技小院”。

         助农队伍,不仅仅有“科技小院”。

         “现在我们剪枝、施肥、病虫防治、采收等各环节都能用上各种设备,干得好还省劲儿!”陆安祥和老杨带着记者穿梭于果园中,一排排有序栽种的桃树,为机械化操作提供了更大空间。老杨说:“以前一天的活儿,现在有绿农合作社(绿农兴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和‘科技小院’帮忙,半天就能干完。”

         “我们还通过果园生草的手段提升肥力,帮果农把桃子种得更好。”陆安祥告诉记者,“‘科技小院’在合作社的地中种植黑麦草和白三叶,黑麦草可作为青储饲料或者深加工饲料,无形中又为果农增加一笔收入。”

4_副本

岳巧云(右)在查看果树长势。受访者供图

         “我们已辐射带动了3000余户和老杨一样的果农,将平谷大桃标准化种植覆盖率提升至85%。而且每亩节省化肥30公斤,成本降低了18%。”在绿农合作社理事长岳巧云看来,科技不仅是生产力,更是连接市场的桥梁。她告诉记者,合作社联合“科技小院”进一步发展“桃花经济”,开发了高端果汁、化妆品,将30%的非商品桃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产业链增值超千万元。合作社还通过“党支部+合作社+院校+农户”模式,累计开展农技培训40余场,培养出 200余名“会种桃、懂电商、能直播”的复合型农民。

         如今,平谷的桃花种植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科技力量的注入让每一朵桃花都承载着农业创新的希望。2021年以来,平谷开始全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流的“农业中关村”。“我们将充分利用全区广阔农业生产空间,引进高校、科研机构、科创企业等创新主体,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平谷区委副书记、区长狄涛表示。

         当下,正值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一眼望去,看到的不仅是万亩桃花海,更是平谷的农业新图景。


责任编辑:姚祯发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