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散记——著名作家蜀水撰文赞湖北民族大学
  • 发布时间:2025-02-06 12:30:51
  • 来源:中广网
  • 作者:蜀水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54E6E9D16A52014FD33FB878A3E_51DA0A29_2C282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校园不在名。”——蜀水题记

 

我这里所提及的校园,它是鄂西恩施市郊的湖北民族大学。

30多年前,我在这里就读时,它被称为“鄂西大学”。

我和同学们当时佩戴的校徽,是一枚小手指大小的长方形金属牌,丝线粗细的红色长方形边框,其中是白底红色凸起的字样:鄂西大学。

这四个字因为是当时国家最高领导亲笔题写的,所以体积不大而含金量很高。

学校的名字后来被改为湖北民族学院,再后来又被改为如今的湖北民族大学。

它从一百八十多年前的师范学校起家并变迁至今,估计各式各样的名字自然也不少。

鄂西大学,虽然它普普通通,但它是我生命中的又一个成长的摇篮。几十年过去了,它依然珍藏在我的心里。

恩施市郊土桥坝的三孔桥畔,沿河的岔路百米处往左拐,连接着一条顺着院墙的泥巴路而直达校门口。

记忆里的校园,诸多景物随着岁月的洗礼已经慢慢地淡化和渐渐地远逝了,但还有几处至今仍深深地印在脑海。

大门口顺院墙的那条土路的外侧,有一片荷塘,很应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景致。

如果是在有月有风有蛙声的夜晚,也确实能找到那拨动心绪的触点。

那个时候的我,每当在夜灯下轻声地读着《荷塘月色》时,总觉得那些唯美的句子就是描写的那个地方,似乎还能看到朱自清先生披着衣服溜达在夜幕下的背影。

多年以后,我去清华大学寻找到真正的《荷塘月色》的发源地时,竟然惊奇地发现二者不仅有些形似而且又非常地神似。

院子里伫立着一些粗壮高耸的大树,已经记不起大概有多少棵了,也不记得它们究竟是杨树还是梧桐树了。

我想它们既然是守护者的身份的话,那么至今也许拥有百多年的树龄了。

这些树很普通也很朴实,很有《白杨礼赞》中茅盾所赞美的风骨,也好像是北京大学校园的那些名树,周围散发出相同的书香味儿。

印像深刻的还有那些一字型排列的许多栋教室和宿舍,全是仅一层的老式建筑,陈旧斑驳的白色墙壁,房顶全是盖的青色土瓦,学生睡的也是上下铺的木架子床。

操场旁边那幢老式教学楼颇有民国建筑的风格 ,大气而雅致,古朴而简洁,多少又有一点复旦大学古建筑线条的影子。当时,因为有了新修的教学楼,它就被降级为教室使用。轮换到在此处上课时,我心里总有一种怀旧之感。

记忆里的校园,不少的人物在无限思念的情绪渲染下,倒是越来越清晰明了。

首任女班主任姚萍女士,年轻美丽而又温文尔雅,和蔼亲切且又笑容可掬。次任班主任姓田,忘了他的名字,只记得我们给他取的绰号叫“板爷”,对我和同学们挺是豪爽大方的。还有给我们亲自上过课的校长和众多师者的形象也都历历在目。

要说最难忘的应该是教写作课的恩师王正贵先生。

先生儒雅的身姿,清瘦的脸庞,略略下陷的眼眶,明亮的双眼放射出柔和而智慧的光亮。他说起话来缓慢且吐字清楚,我听他讲课时尽力不走神,总觉得每句话都比圣旨还重要。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诸如此类的经典章句,他是要求同学们必须要背得滚瓜烂熟的。

先生不仅有学问,而且还有故事。他二十多岁时,因为写了一篇名为《老车》的小说而被诬陷,他被遣送回他老家名叫三里坝的地方进行劳动改造,他每天在陡峭而曲折的山路背运木柴和牛草时,一边劳动一边读书做学问 ,常年坚持不间断,三十多年如一日。

先生五十多岁才得到平反而重返讲台,他用几十年的心血凝聚而成《作文构思300例》,它在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获奖,自己也被评为“优秀教授”。

先生有次从上海出差回来,特意带了一套复旦大学的写作教材送给我并嘱咐要加强自学。他还教导我说“分数不重要,关键要有真本事。记住,从现在开始,你的作文不会给你打高分的!”

“守正而为贵。身正不怕影子歪,人生难免受到冤屈和误解 ,自己要静而应对才是!”这是毕业时他写给我的话。

先生传授的不仅仅是写作的技巧,同时也教导我如何做人的道理。

毕业后,先生经常给我寄来亲笔信,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我谆谆教诲的无限深情。我每次打开印有鄂西大学字样的信封时,就感到春风般的温暖扑面而来。多年后 ,我再也没有如期收到先生的来信了,因为他已因病辞世。

记得我们当时属于成人班,同学们来自各个不同战线的不同岗位,特别是年龄、身份.、阅历相差很大,很多同学的优秀品格和出众才华对我的影响和帮助都很大。一次,我把“白云深处有人家”里的“深”字写成了“生”字,年龄最长被称为“金老大”的同学当面严肃批评指正说:“你这个生字是无中生有的生哦!”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后来成为我学习和工作中要注重细节的警钟。

三十余载一瞬间,恩师同窗记心间;如今满头积霜雪,满盏感恩敬校园!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校园不在名。


责任编辑:qins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