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荆州区文旅“出圈”背后有一群 “不回家”的干部
  • 发布时间:2025-10-20 21:45:43
  • 来源:中广网
  • 作者:潘路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2025年10月3日,晚上8点,荆州古城东门外的文创市集依然人头攒动。东城的“00后”干部吴渝弯腰对哭泣的孩子说:“不哭哦,你看,妈妈的电话已经打通了。”

就在几分钟前,这位来自苏州的游客不慎与孩子走散。吴渝一边安抚,一边通过随身携带的对讲机,联动景区广播和巡逻同事。不到五分钟,孩子爸爸妈妈匆匆赶来,一家人团聚。“我们几乎以为找不回来了,太感谢你们了!”母亲紧握吴渝的手说。

这只是国庆假期荆州区文旅服务的一个微小细节。这个假期,荆州区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区累计接待游客128.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3亿元。火爆人气的背后,是一群像吴渝一样“不回家”的干部,他们用“脚力”和“心力”将“干部素质提升年”的成果,写在了古城的每一条街巷。

1

一、系统赋能:破解“本领恐慌”育强“行家里手”

“没想到我们制作拍摄短视频能火!”国庆假期刚过,融媒体中心在盘点时,发现荆州区讯视频号上,《央视聚焦荆州区》《中秋团圆在荆州》总浏览量突破40万,而“荆州古城”“荆州千年一城风华”“荆州古城墙”等话题在视频号、抖音等平台的热度达23亿+。

这样的“爆款”,源于荆州区精准靶向的干部培训。节前,荆州区委、区政府指导区委组织部、区文旅局、区委党校、相关街道联合“出题”,围绕“文化如何活起来、品牌如何亮起来、消费如何火起来”等核心课题,联动市、区相关部门,为全区近1000名干部、志愿者和镇(办)骨干量身定制“实战培训课”。培训打破传统“大锅饭”模式,分“理论筑基、实操练兵、实战检验”三个阶段推进。

“以往培训多是‘坐在会议室听理论’,这次我们把课堂搬到了古城墙下、非遗工坊里。”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易诗珏介绍。在理论环节,楚文化研究专家深入解读“三国故地”的文化密码,让干部先懂“家底”;实操环节,专业团队手把手教授短视频策划、直播推流等技能,从“黄金3秒开头”到“楚元素镜头捕捉”,每个技巧都结合荆州实际拆解。

与此同时,荆州区积极推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一方面组织干部赴西安、苏州等文旅标杆城市考察,学习历史街区运营、夜间经济培育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邀请楚文化专家、文旅策划大咖开展案例教学,围绕“古城墙活化利用”“沉浸式文旅产品开发”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在实战阶段,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组织新媒体制作、短视频传播等专项培训,并组建“传播攻坚小组”。干部们提前蹲点景区踩点,策划推出#中秋团圆在荆州##在荆州邂逅楚文化#等话题,先后制作“探宝楚乡”“古城老字号·小巷美食多”“古城24时辰”系列文旅宣传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00万人次,为假期传播预热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种“靶向式”培养让干部们从“被动听课”转变为“项目策划师”。围绕“游客停留时间短”的问题,深入研讨“古城+乡村”“文化+研学”等融合业态。

“培训不是‘一阵风’,而是要让干部真正掌握‘看家本领’。”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东山表示,通过系统赋能,原本“不懂传播、不敢出镜”的干部,如今已成为荆州区文旅的“宣传员”。国庆期间,全区干部累计发布文旅短视频530余条,话题总播放量超1000万次,让“荆州古城”成为国庆假期的热门打卡标签。

2

二、一线淬炼:服务窗口变“赛马场”激活动能

10月5日上午10点,荆州古城游客中心前,东城街道东门社区书记陈芸的衬衫已被汗水浸透,他手里攥着一张手绘地图,正为游客指引路线:“您往东边走200米是宾阳楼,沿途有3个志愿服务岗,能领免费导览册,中午想尝特色小吃,推荐去‘古城美食街’,都是本地人常去的店。”

庞大的游客流量既是压力,更是检验干部能力、凝聚全区合力的“试金石”。荆州区不仅将文旅服务一线作为干部成长的“赛马场”,更动员全区力量,构建“干部带头、部门联动、志愿补充”的全域服务格局,推动服务从“单点响应”升级为“立体保障”。

这是很多个“陈芸”国庆假期坚守的第5天。节前,区委、区政府召开文旅保障动员会,明确“全区一盘棋”思路:文旅、公安、城管、市场监管、融媒体中心等20余个部门全员下沉,东城、西城两个核心街道取消休假,320余名志愿者分组上岗,构建“干部带头、部门联动、志愿补充”的服务体系。

“我们街道负责古城周边1.2平方公里区域,28名干部分片包干,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全程守在街头巷尾。”汤晶说,10月2日他遇到一对从上海来的老夫妻,老人预约的民宿在小巷深处找不到,急得直跺脚。“我掏出手机联系民宿老板,怕老人走冤枉路,干脆送他们到门口。大爷说‘荆州干部比亲人还贴心’,这话让我觉得再累也值。”

在古城北门停车场,西城街道年轻干部张紫渊正协调车辆停放——为了应对客流高峰,他提前摸排了周边23个临时停车点,制作成“停车指南”发在朋友圈,还和同事们在路口设置引导牌。“10月1日那天车流量超预期,有个贵州游客急着去景区,我帮他联系了附近商场的地下停车场,他临走前说‘下次带家人还来荆州’。”

干部带头、街道冲锋、志愿者补位,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补位:融媒体中心的一群“夜猫子”连夜剪片到凌晨2点,只为第一时间发布,文旅干部姚珊在景区内协调楚舞演出,发现游客聚集,立刻联系公安部门增派警力疏导;市场监管干部朱昌武巡查餐饮摊点时,顺手帮志愿者分发导览图;东城街道志愿者王晓寒,把“张居正故居拍照攻略”记在小本子上,帮游客拍出“刷爆朋友圈”的合影……整个国庆假期,荆州古城周边未出现长时间拥堵,21起旅游投诉全部在2小时内办结,游客满意度达100%。

“一线是最好的‘练兵场’。”荆州区委书记万玲玲说,通过全员下沉,干部们不仅解决了游客的急难愁盼,更在实战中锤炼了统筹协调、群众工作的能力,让“被动执行”变成了“主动作为”,让“部门独奏”奏响了“全域合唱”。

3

三、机制护航:从“假日峰值”到“常态长效”

10月9日,一场由区委、区政府牵头的“国庆文旅工作复盘会”正在进行。区委书记、区长带头参会,各部门负责人、街道代表、志愿者骨干围坐一堂,桌上摊着厚厚的“问题清单”“经验台账”,小到“导览图标识不清晰”,大到“景区演出场次动态调整”,每一项都被深入研讨。

“游客反映找不到卫生间,我们计划在主要路口再增设3块醒目标识,同时让志愿者随身携带简易导览图。”东城街道主任率先发言;“需要提前多储备节目,不断根据人流量增加节目演出场次。”文旅局负责人说道;“建议成立‘文旅服务专班’,整合部门、街道、志愿者力量,平时开展常态化巡查,节假日集中攻坚。”区委宣传部负责人提出建议。

这样的复盘,不是“事后算账”,而是荆州区推动文旅“长红”的关键一招。“‘出圈’靠亮点,‘长红’靠机制。”荆州区委书记万玲玲说,荆州区将复盘会上形成的29条具体措施,梳理成《荆州区文旅服务提升工作指南》,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比如建立“12345热线+线下专班”快速响应机制,要求旅游投诉30分钟内响应、2小时内办结;组建“文旅志愿服务人才库”,定期开展培训,让志愿者服务从“假日临时”变成“常态长效”;每月召开“文旅发展推进会”,跟踪问题整改,确保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机制的创新,让荆州文旅的“热度”不断延续。国庆假期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参训干部,推出“和你一起游古城”“古城墙下的美食”“战国袍全链条探访”等系列短视频,持续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的新亮点;东城、西城街道将“分片包干”机制常态化,组织干部每周开展一次景区周边环境巡查;文旅部门则根据复盘建议,出台了《荆州区文旅节假日协调机制》,优化了景区演出排期,增加了非遗体验项目,保障了文旅服务提档升级。

“我们不要‘一次性网红’,要让荆州古城成为游客‘来了还想再来’的目的地。”万玲玲说,荆州区的实践证明,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人,关键在干部——当干部的“内驱力”被充分激发,当部门的“协同力”有效凝聚,当机制的“保障力”持续发力,就能走出一条“文化出圈、服务暖心、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

如今,漫步荆州古城,楚风汉韵与现代服务交融,干部的身影活跃在景区各个角落,志愿者的微笑传递着城市温度。这份由“内驱力”点燃的文旅“新动能”,正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新的生机,也为全省县域文旅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乔木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