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二代”接棒京郊农业:传承之上的创新变奏曲
  • 发布时间:2025-05-16 08:44:50
  •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李锐 刘学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在北京康寿草莓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67岁的左玉清蹲在垄间轻捏起一堆土,细细观察着棚内生长环境,指尖的老茧蹭过草莓果的绒毛感慨道:“你瞅这果型,跟2002年刚开始种的‘童子一号’可不一样喽。”塑料大棚外,38岁的王建兴正举着手机查看智能温控系统,实时观测棚内的温湿度。这对婆媳不同的观测方式,映射着京郊特色农业产业新老两代人的传承与发展。

在京郊的田间地头,特色作物的种植、管理、销售等方式方法已然发生巨大变化。草莓大棚里,智能温控系统实时调节着温度和湿度;西瓜基地中,土壤传感器将数据同步到云端;合作社的直播间里,年轻的“农二代”对着镜头讲述品牌故事……从“靠天吃饭”到“靠数增产”,从“面朝黄土”到“面对屏幕”,从“品质为王”到“协同发展”,这些场景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缩影,也是新农人在种植理念、技术应用和市场思维上的传承发展。

管理经:从经验之谈到数据说话

“我父亲那一辈做农业是经验主义,在日常管理中以经验为主,现在我们主要是靠数据靠设备。”北京万德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楠,一句话道出了两代人在管理方式上的区别。

在公司草莓园区内,李楠引入了物联网设备,对土壤墒情、水肥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测,“以前浇水施肥全靠经验,现在通过数据可以精确地知道什么时候该浇水、浇多少水,什么时候该施肥、施什么肥。”在数据驱动下,不仅提高了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还让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也有了提升。

当跨越北京城区,将目光从昌平区万德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转移到大兴区庞安路西瓜专业合作社上,可以发现,合作社的管理方式同样在张妍这位“农二代”接手后发生了改变。

张妍把这种改变归因于自己的“懒”。“我们在棚里安装了土壤环境监测设备,各项数据都能实时显示在屏幕上。我只要看一眼,就能对棚内情况了如指掌,进而做出决策,不用事事都得跑到地里去看。”此外,由于合作社做的是绿色标准种植,张妍利用瓜草共生模式,只在必要时才会拔草,不需拔时只做保墒,“这能让水分在土壤里保存更长时间。”而在张妍的父亲那辈看来,地是家里的“门面”,要保持“干净”,“所以很多我父亲那一辈的农户只要看见地里有草就会拔掉,无形之中增加人工成本。”

08f1755a-aec6-464f-8069-4dde3938e2ec(1)庞安路西瓜专业合作社示范的“炫彩”系列特色小型西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摄

对比来看,过去,农业从业者们凭直觉“预判天气”“照料土地”,日常管理中更多依赖多年积累的经验做出决策,管理体系相对粗犷;如今,随着科技发展,新农人们更多借助数据预测气候趋势、分析作物需求,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管理体系也更加精细化、标准化,让农业从“看天吃饭”的粗放模式,升级为“知天而作”的智慧产业。

种植术:从人工操作到科技加持

“真省事,现在下雨了都不用在跟前,系统自动就把大棚风口关闭了”,左玉清感慨道。回忆起2002年最开始种草莓时,那时没有现代化设备,全靠人工精心照料,大棚的草帘子需要人工往上拉,每天清晨和傍晚,左玉清都要在大棚间奔波,手动调整帘子来控制温度,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温度控制相对不够精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莓的生长周期和产量。

在北京市特色作物创新团队的帮助下,王建兴为大棚装上了智能温控系统,不仅不再需要人工拉草帘,而且数据全都可视化,草莓生长周期内的每个阶段都能精准调控,最重要的是,现在草莓最早在11月20号就可以上市,比之前提早了一个月左右。

王建兴告诉记者,最早一茬的草莓能卖到100元/斤,而往年春节前就只能卖60元/斤。

相距康寿草莓专业合作社不远的万德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同样体会到科技加持农业的优势。

“依靠智能化监测系统和机械化设备,园区人工节约了将近2/3,但草莓产量却不减反增,年产量稳定在95吨到100吨。”李楠统计道,预计明年产量会再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今年,公司应用了可旋转高架草莓栽培技术,“相较于固定高架,旋转高架既给人工操作留出空间,又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了棚室的产出率。”

北京市特色作物创新团队昌平综合试验站站长祝宁说:“团队研发的专业起垄机、主动防风装置、智能水肥一体机,包括手机端的温湿度控制系统、施肥决策系统,正在昌平草莓种植中示范推广。”

从人力到机器,科技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新老农人传承中的方方面面,科技的加持不仅减轻了新一代农人的劳动强度,更提高了种植的科学性和稳定性,新一代农人在逐步用科技的力量改写农业生产的面貌,让特色农作物种植走上了标准、高效、精细化发展的道路。

市场路:从品质为王到“三品”协同

“只要我东西种得好,就不愁卖。”这是左玉清那辈农业从业者们的共识。也的确如此,在市场竞争初期,品质是农产品打开市场的关键。老一代农人凭借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赢得了市场口碑。左大姐早期种植草莓时,虽然品种单一,但注重品质,凭借良好的品质,草莓不愁销路,靠口口相传就吸引了足够多客户。张妍的父亲也凭借丰富经验种出高品质西瓜,获得了稳定的客户群。

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仅仅靠品质已难以在市场立足。新一代农人敏锐地察觉到了市场变化,开始从品种、品质、品牌三个方面协同发力,打造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品种方面,新一代农人积极引入和培育新品种,在丰富农产品种类的同时,还开发出多种类农产品。王建兴的合作社现在种植了8个草莓品种,从传统的红颜到新引进的国产品种,从卖草莓鲜果到卖草莓盆栽和草莓冻干,充分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品质方面,新一代农人传承老一代注重品质的基础上,更注重绿色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张妍家的西瓜坚持有机绿色种植标准,采用蜜蜂授粉、使用符合有机标准的封闭剂除虫等技术,保障了西瓜的品质,赢得了客户的认可。李楠则在园区内引入大量机械化设备,实现草莓种植周期全程标准化、自动化,确保了草莓的品质和安全。

在品牌方面,新一代农人深知品牌力量,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通过宣传和故事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我觉得宣传理念是我和父亲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张妍说道,他们那一代人把情怀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强调我依靠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种出了更好的瓜,而我们更关注瓜本身,为瓜创造故事,让消费者清楚了解它为什么有名、品质为什么好。也正如张妍所说,她打造了“摘瓜姑娘”个人IP,以讲故事方式详细介绍自家西瓜的种植方式和品质特点,让更多客户清楚了解到庞各庄西瓜的优势,获得客户对产品的认可。

“依托北京市特色作物创新团队,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整合各方资源在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提升西瓜品质的同时,协助园区完善人员管理体系,制定田间种植标准,提升品牌价值,以保障品种-品质-品牌协同发展。通过开展全产业链条的技术服务,促进园区更自信坚定地走向市场。”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特色作物科科长马超说。

“农一代”们往往对土地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做农业是出于“不能让地荒废”和“养家糊口”两个目的,在种植时更多依赖经验,“农二代”们则把农业当作一份职业和一个商业行为,以追求“产品种得更多更好”和“获取更多收益”为导向,在种植时更相信数据和科技,更愿意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模式。对此,北京市特色作物创新团队有切身体会。

“‘农二代’们的传承与创新也对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市特色作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宗静说“近些年,随着北京特色作物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二代们投身到特色作物的产业经营当中,京郊频繁闪现‘90后’、大学生等新农人的身影,发挥头雁的引领带头作用,相较于老一辈生产者,年轻一代们更具主动性,他们的思想更加多元,对生产的新技术、经营的新手段需求更为迫切,这也对新时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刘学

责任编辑:陈尧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