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恩施州扶贫志》将“祖孙三代村支书,带领鱼泉奔富路——宣恩县沙道沟镇鱼泉村三代村党支部书记明顺平、明官军、明清江”作为先进典型收录,以他们的扶贫长征和战贫壮举“存史、资政、育人”。
祖孙三代人,接力战贫困。这种承载“天下为公”的治理智慧、“自强不息”的奋斗品格、“和合共生”的文明理念,不正是时代精神的恢宏展现吗?
鱼泉村地处湖北省宣恩县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界,在山水、田园、民族风情构成的绝美画卷里,明顺平、明官军、明清江祖孙三代村支书61年接续奋战,实现了从贫困到繁荣的蜕变。
(左起:明顺平、明官军、明清江)
明顺平,“一辈子就是想干三件事”
“我一辈子就是想干好三件事——群众有饭吃、有钱用、育人才。”近日,笔者造访记忆超强、精神矍铄、83岁的明顺平老人,还是心心念念、如数家珍“三件事”。
1958年,16岁的明顺平凭着有善心、有担当、有头脑、有干劲的“四有”印象,被推选为龙潭公社第二大队第10生产队长,这一干就是16年。
“五六十年代,解决吃饭问题是天大的事。还要完成公粮(农业税)余粮(爱国粮)任务,我们队里连年不差欠,没像有的地方靠挖蕨根粉艰难度日。”明顺平深深感叹。为稳定粮食产量,明顺平组织队员投工投劳,想方设法争取“三材”(雷管、炸药、导火线)物资,大搞“三治(治水、治田、治土)”,恢复农田534亩,坡改梯913亩;修建3栋仓库,安全存放稻谷、玉米、红薯、土豆。
只有饭吃,手头没一个子儿,日子也难过。出路在哪里?明顺平凝望着贫瘠的大山,多少个日夜苦思冥想。于是,他发动劳力,因地制宜组织发展多种经济,每年收获贝母10500公斤、干黄连150公斤,配套新建2栋药材厂房,还发展茶叶40多亩,开办酒厂。队员通过劳动公分计算分值,年底决算后计发工资。劳力最多的一家,年底分了100多元。
“基础生活消费,那时100元可支撑四口之家约4个月的生活支出,相当于现在1万多元的购买力。”抚今追昔,明顺平感慨万千。
1971年,明顺平担任龙潭公社二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干又是14年,“一顶篾草帽,一双水草鞋”常年陪伴他翻山越岭走农家、进田间。常规稻产量低,还不时发生稻瘟病。他大力推行科技兴农,推广杂交水稻,对恩单2号玉米、马尔科土豆采取营养坨、营养块栽培方式,确保达产稳产。有猪就有肥,有肥才有粮,明顺平组织队员一口气办了8个百头猪场。“这么多猪,一半交国家,一部分卖了队员有钱用,一部分过年过节大家有肉吃。”明顺平心潮澎湃,往事历历在目。
这时,二大队12个小队1200多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明顺平只读一年半的书,10岁参加土改,11岁参加生产队劳动。“我们再苦,都不应该把苦难传给下一代,就是捆肚皮吃蒿菜、拆屋下瓦都要送孩子上学。”他历经艰难困苦,深知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他把3间粮食仓库改为小学,解决了20多名一、二年级学生读书的难题,队里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校。然而,粮食仓库存粮与教学总是有冲突,1976年,他不假思索腾出自家两间木房子和家具,请邻村班大湖、高罗公社火烧营等本地和外地4名“文化人”担任教师,先后有100多名孩子在此就读。
明顺平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他辗转山上山下、队里队外争取多方支持,兴办大队完小,与大队办公室合署办公。他联合3个大队新修两层楼3000多平方米的龙潭公社中小学,争取“带帽初中”计划,上面教初一、初二两年制的初中生,下面教一至六年级小学,300多名孩子终于实现了就近上学的夙愿。
“一生无所求,全心献‘三农’!”鱼泉村的干部群众,对明顺平充满着无限的崇敬和爱戴。
明官军,“拼命也要解决好水、电、路”
1998年,明顺平的儿子明官军被选为村支书,从父亲手中接过扶贫接力棒。
“要过上好日子,首当其冲是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我拼命也要解决好水、电、路的问题!”年轻气盛的明官军,上任就挥出“三板斧”。
“修路是从根本上改变面貌的先决条件。”他毅然决然个人贷款8万元,组织村民义务投工投劳,没日没夜带头干,新修了长短8条29公里的砂石路。紧接着,又竭力争取上级支持,把入户路从2.7米扩宽到3.5-4米。
过去,进入鱼泉村,一座大山像只拦路虎,要绕道一个多小时从绝壁翻越,曾有运货进村的骡马摔死在悬崖绝壁下。“这绝壁天路必须打通!”明官军白天动员村民和本村在外人员出钱出力,晚上组织村民开会完善施工方案。紧张的施工中,明官军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日夜办公在工地,一边督促进度和质量,一边严管安全。他看起来干劲十足,然而恶劣的施工环境作业的安全、炸药运输存放的安全、爆破的安全、山体滑坡的安全,让他时刻提心吊胆。经过一锤一锤、一凿一凿、一寸一寸地艰难掘进,64米的鱼泉隧道终于顺利贯通。
同时,明官军大力争取上级支持,身先士卒抬电杆、运物资,组织村民新建蓄水池7口,新建5台变压器和6个小组电力线路。
2万多个义务工,换来路、水、电的彻底改变,356户1288人共享红利。“办好这些事很难,但很值!”明官军百感交集。
“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支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明官军引导村民趁势而起,顺势而为。1997年,村民发展烟叶、木瓜、银杏、杜仲等790亩,新建人工烤房13栋。修建大型养猪场、养牛场,2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明清江,“沿着爷爷、父亲的足迹前行”
明官军的儿子明清江2007年退伍回乡后,在沙道沟集镇做起了生意。2011年,经过部队和党组织多年培养的明清江在爷爷和父亲的鼓励下,参加鱼泉村党支部书记竞选,全票当选。
“我一定沿着爷爷、父亲的足迹前行。”在鱼泉村的发展定位上,明清江坚持“基础先行、产业带动、教育优先、乡风文明”。他带领村“尖刀班”争取项目、谋划产业、整治村容村貌,新建公路27公里,硬化路面23公里,修建水池11口,铺设管网25000多米;发展黄柏、杜仲、百合、白术1500亩;帮助74户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居。
(明清江(左四)了解易迁户生活状况)
宣鹤高速二标段从鱼泉村穿境而过。为确保国家工程建设快速推进,2016年,明清江祖孙三人义无反顾全情投入,挑起征地协调大梁,带领专班深入一家一户讲政策、做工作,召开村民大会,现场核实土地等情况。短短3个月,完成征地近300亩,拆除房屋13栋,兑付征地补偿金1000余万元,化解矛盾纠纷65起。2016年6月,鱼泉村被评为“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底,明清江当选为州、县人大代表。
明顺平一大家四世同堂43人,培养了9名党员,全力支持明清江的工作,鼓励他参加成人教育获得专科学历,入围“一村一大”。2018年,明清江家庭被评为宣恩县“出彩家庭”。
明清江家庭出彩,鱼泉村工作出色。2019年,鱼泉村代表沙道沟镇迎接了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仅42天就完成了本村拆旧复垦任务,2020年被评为宣恩县“拆旧复垦先锋”。
“教育是发展家乡、改变家乡的最大动因,就是务工也要有文化。”秉承爷爷、父亲的教诲,明清江结合恩施州开展“不忘初心,永跟党走”实践活动,大力倡议鱼泉村党员干部、创业人士和村民成立鱼泉教育基金,宣恩武陵医院院长奚泽登等25人先后捐资20余万元,鼓励帮扶品学兼优和贫困大学生31人。“村里的教育基金,饱含着家乡的深深情意和父老乡亲的殷殷期盼,成了我刻苦求学的不竭动力和源泉。”2组奚玉珍就读宣恩一中和武汉大学期间,获得了7000元的资助。
明清江在优秀的路上,行稳致远,进而有为。2019年,他被招录为沙道沟镇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