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寻觅博物馆里的“中国龙”
  • 发布时间:2023-02-21 10:10:00
  • 来源:中广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今天,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自古以来“龙”,被认为是吉祥之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璨若星河的齐鲁瑰宝中也有不少带有“龙”的元素和图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目睹这些文物的风采吧!

  清 青玉龙

  山东博物馆 藏


  这件青玉龙,玉质呈青绿色,局部有沁斑。整体造型为一首相向、尾相接的两条龙。龙身布满鳞纹,龙纹处则饰满纹。龙独角,杏仁眼,上卷鼻。龙体曲线流畅,造型古朴。

  清 粉彩八宝云龙大盘

  山东博物馆 藏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这件清粉彩八宝云龙大盘上,盘踞中心的“粉彩龙”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在云雾波涛中翻腾、驰骋。怒目圆瞪,吐气如虹的“粉彩龙”与粉彩瓷器所具有的轻盈气质相契合,盘外侧清逸的八宝纹、云雷纹与盘心大气威猛的云龙纹遥相呼应,淡雅的龙纹刻绘与浓淡相宜的色彩搭配相得益彰。

  战国 出廓双龙勾云纹黄玉璜

  孔子博物馆 藏


  这件战国出廓双龙勾云纹黄玉璜,为鲁国故城遗址出土。璜身满刻勾云纹,璜下装饰透雕双龙,相向而视,龙角上扬,口微张上卷,尾下垂卷曲,龙身刻鳞纹。其上双龙造型生动传神,线条古朴简练。

  明 墨绿地妆花纱蟒衣

  孔子博物馆 藏



  明墨绿地妆花纱蟒衣,孔府旧藏,为赐服。蟒袍,因袍上织有蟒纹而得名,皇家之龙有五趾,而四趾则称之为蟒。蟒是仅次于龙的尊贵纹样,需得皇帝御赐才能使用,官庶人等不能自行织买穿用。即便是蟒,也侧面体现了明代龙纹的尊贵和威严。

  战国 夔龙玉佩

  济南市博物馆 藏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战国玉龙数量之多、造型之美、雕琢之精,可谓历代之冠。这件玉佩,呈青绿色,温润光泽。扁平体,龙头较小,作回首状,椭圆眼,唇上卷,躯体卷曲呈“S”形,足作伏卧状;龙身满饰谷纹,突起而饱满,上方有一穿孔,可以系佩。此器边棱、勾角分明,纹饰雕刻细致精美,为战国典型器物。

  汉 鎏金熏炉

  齐文化博物院 藏


  鎏金熏炉,是古代的熏香用具。这件汉代熏炉通体鎏金。熏炉有弧形盖,顶饰一环钮,周围透雕盘龙两条,首尾衔接,龙身卷曲盘绕,制作华丽而又精美。

  清 高宗御制诗和阗玉骊龙守珠瓶

  烟台市博物馆 藏


  清高宗御制诗和阗玉骊龙守珠瓶是烟台市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的大明星,颈部透雕一攀绕骊龙,龙爪前伸护持玉珠,瓶腹上以楷书阴刻清高宗御制诗:“捞取和阗盈尺姿,他山石错玉人为。一珠径寸骊龙护,守口如瓶意寓兹。”底部刻有楷书款“大清乾隆年制”字样。

  玉瓶整体造型秀拔端庄,古朴淡远,其雕琢鲜活细腻,纹饰玲珑剔透,布局疏密有致,抛光精致有度,光泽温润,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工艺价值。

  清乾隆蓝底黄釉龙戏珠纹盘

  潍坊市博物馆 藏


  这件清乾隆蓝底黄釉龙戏珠纹盘,为瓷器。圆唇、侈口、曲壁深腹、圈足。青花蓝地发色深沉,黄釉龙纹,釉色黄中泛绿。盘内心饰立龙戏珠纹,内外腹壁饰顺向二龙赶珠纹,龙纹之间辅以卷云纹、火纹,胫部为一周仰莲纹。圈足底部中心为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识。

  东汉 宜子孙玉璧

  青州市博物馆 藏


  宜子孙玉璧是青州市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由上等的和田玉雕刻而成,为典型的出廓璧,下为圆形,内区饰158个乳钉,外区饰螭虎纹,出廓上方镂雕双龙钮,钮中央为篆书“宜子孙”三个字,是汉代典型的吉祥用语,希望子孙后代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更耐人寻味的是,工匠巧妙运用该玉璧白色玉质上云状墨玉部分的特点,碾琢成一对活灵活现的双龙出没于祥云之中。龙体粗壮刚健,昂首挺胸,张口露齿呈腾空飞奔状,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充满着动态和灵气,是汉代玉器的上乘佳作。

  汉 玉剑璏

  临沂市博物馆 藏


  玉剑璏,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临沂市博物馆馆藏玉剑璏多为汉代,制作细腻,磨制光滑,为汉代玉剑璏精品。这件汉代玉剑璏为青白色,俯视呈长方形,穿部褐色沁。两端向下弯曲,上雕刻一龙一凤。龙身弯曲,卷尾向上;凤尾上翘,两首相互对视。下有一高起长方形穿孔。玉剑璏,让闪着寒光的冷兵器在温良玉石的抚慰下,收敛了杀气,代之以君子般雍容高贵之仪。

  (来源:文旅山东)

  (编辑:张一一)

责任编辑:吴全忠
  • 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