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给他们一个更安全、更温馨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
2022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开展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创建工作。泸西县政协秉持“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的原则,建立全州首个特色委员工作室——泸西县政协关爱未成年人委员工作室,进一步激活委员履职活力,贡献“政协智慧”。
经过三年实践,泸西县政协探索出一条“委员护蕾”履职新模式,扩大了“委员护蕾1+N”效应。该模式被红河州政协评为“全州政协系统2022年度践行‘三个重要’典型创新案例”,培育的《关于推动落实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案》被列为2023年度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整合资源,搭建爱心平台
据统计,泸西县现有18岁以下未成年人10.9万人,其中,登记在册的农村留守儿童3128人,孤弃等特困儿童151人。如何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温暖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群众在哪里,委员工作室就建在哪里;群众有什么需求,就建什么主题的委员工作室。泸西县政协突破界别“壁垒”,把各界别专业人才集中在一个平台,汇聚各方资源,跨界别、跨专业组建法律、教育、医疗康复、儿童心理、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的12名委员,在泸西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立“关爱未成年人委员工作室”,并配备了心理咨询室。通过这一平台,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信息共享、部门协同,共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社会支持体系,使之成为关爱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平台和搭建起社会各界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爱心平台。
关爱孩子,探索“委员护蕾”模式
实际工作中,泸西县政协关爱未成年人委员工作室重点围绕如何关爱未成年人开展交流互动、深入协商议事、广纳社情民意,组织委员和界别群众开展“委员护蕾·关爱成长”志愿服务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探索了一条“少年儿童欢迎、社会支持、群众认可”的“委员护蕾”模式。
“爱心护童校园行”“青春自护·健康成长”“爱心义诊进校园”……泸西县政协关爱未成年人委员工作室整合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资源,策划举办各类关爱未成年人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工作室的成员单位已包含教体、民政、政法、宣传、医院等十余家部门,6家爱心企业,3支志愿服务队100余名志愿者。委员工作室组织委员深入学校、社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宣讲8场4000余人次,凝聚起社会各界共同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志愿力量。
在每年的5月25日、10月10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委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余场次6000余人,共做团体及个案心理辅导500余人次,开展问卷调查360份。实施“未成年人保护”讲师培训计划,共培训中小学教师180名,推动未成年人保护课程普及和相关机制完善。在2022年疫情和泸西县“9.16”特大暴雨期间,为预防和减轻疫情、灾害所致的心理应激反应,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组织段能、张丽菊等委员开展“‘同心抗疫’政协委员与您一起守护‘心灵绿码’”活动,接听心理热线服务电话200余人次,心理咨询60余人次。
合力守护,实现“委员护蕾1+N”效应
“委员护蕾1+N”,是泸西县政协关爱未成年人委员工作室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密码”。
关爱未成年人委员工作室以“能人聚合”促进“能量聚变”,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权益保护贡献专业力量,构建关爱未成年人“委员建议、部门联动、各界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
以委员工作室为平台,链接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凝聚公益慈善力量。在关爱未成年人委员工作室挂牌成立“上海张志勇驻泸西志愿服务站”,致力于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形成长效机制。链接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庆安团队,针对全县心理教师匮乏的实际,与教体局联合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学素养培训计划”、指导各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
全方位守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需要运用生态系统理念的视角,需要社会各方的全面呵护和精心培育。工作室凝聚社会治理多重力量,广泛吸纳辖区内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热心群众,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预防犯罪、禁毒、反诈等宣传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政法部门联合开展“普法强基”专题讲座7场次4300余人;胡馨月委员依托“泸西县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为10名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段能委员依托云南省煤矿精神病医院,指导泸西一中、泸源中学2300余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为孩子们做自信心团体辅导2000余人次,使孩子们找回自信、健康成长;邢艳琼委员依托启鸿学校,落实“四帮带”活动,结成帮扶对子200余对,帮扶困难家庭156户,困难孩子38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