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一场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变革在湖北恩施市小渡船街道上演。
小渡船街道通过智慧赋能提升服务效能,多元协同、汇聚各方力量,构建起设施有支撑、服务有标准、精神有寄托的养老服务体系,为破解城市养老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小渡船方案”。
党建引领 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聚焦社区养老,小渡船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方力量,探索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
6月10日中午,机场路社区幸福食堂饭香四溢,社区居民李玉凤在刷脸机前驻足,屏幕迅速弹出“75岁,八折优惠”的提示。
“自从有了这个食堂,我和老伴儿再也不用为做饭发愁了。”李玉凤端着装有粉蒸肉和清炒时蔬的餐盘说,这份15元的套餐荤素搭配合理、米饭软硬适中,比家里做得还讲究。
食堂负责人贾继鹏介绍,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的幸福食堂,自2024年10月开业以来,日均接待居民近700人次。食堂每周换一次菜谱,提供的大都是老年人喜欢的柔软、清淡的菜,还提供送餐服务。
机场路社区常住居民4241户10338人,退休老年人占30%,70岁以上老人约700人。老人大多存在儿女不在身边、就餐不便等问题。
机场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晓丹介绍,为解决老人吃饭难题,小渡船街道将幸福食堂建设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硬件升级的核心项目,统筹社区党组织牵头建设幸福食堂,并通过党建联席会议,与辖区单位共同商讨、解决场地等问题。
幸福食堂建成后,9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80岁至89岁老人半价支付(每份7.5元),这些优惠通过年轻人正价餐和企业补贴实现平衡。辖区不少老人自发前来充值就餐,共同维护食堂运营,避免铺张浪费。
党员联户,精准关怀。针对高龄、残疾、空巢等特殊群体,机场路社区在各个小区设立党小组,对有能力、有时间的自管党员设岗定责,实行包保联系。党员每月需电话或上门了解老人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并提供帮助。
70多岁的王某与脑瘫儿子一起生活,曾因心理创伤拒人千里。社区党员张悦群结对联系老人,初期老人拒绝开门、拒绝沟通。张悦群长期坚持上门,通过慰问、倾听、顺意交流,最终赢得老人的信任,成为老人的依靠。
大桥路社区党支部将党员、干部纳入志愿服务队伍,录入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建立党员养老志愿服务队,针对辖区老人需求开展调研,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为特殊老人服务。目前,已为30余名特殊困难老人提供无偿服务。
智慧赋能 提升养老服务质效
小渡船街道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养老服务各环节,实现从基础保障到精准照护的跃升。
不久前的一个深夜,小渡船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值班室电话突然响起,屏幕显示是大桥路社区居民何英树老人家中的一键呼叫系统引发。
正在值班的中心负责人吕继强立即回电,电话那头传来何英树老伴刘德凤的声音:“他突然动不了了,你们快来!”
吕继强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通过智慧系统调取老人健康档案准备前往救助。几分钟后,刘德凤告知他,何英树服药后症状缓解了。
“虽是虚惊一场,但面对危急情况,智慧养老系统作用凸显,能够便捷、高效、精准提供救助服务,为保障老人安全和健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吕继强说。
吕继强介绍,这套2024年4月投入使用的智慧养老系统,包含一键呼叫、数据管理、安全监测三大模块。社区通过该系统为每位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包含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地址、病史、用药习惯、紧急联系人等信息。
“夜间无人值班时,系统呼叫会自动分配到值班人员手机上,确保24小时响应。只要收到呼叫信息,值班人员能第一时间了解老人当时的情况,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吕继强说。
“张奶奶,今天的降压药记得吃,我帮您把药箱整理好了。”近日,大学生志愿者小李来到机场路社区独居老人张某家里服务。作为“清和为老”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她每周上门两次,不仅为老人代购生活用品、打扫卫生,还陪老人聊天解闷。
“向奶奶每周要透析,我们轮流护送她去医院……”小李翻开服务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位老人的特殊需求。
为精准满足老人需求,机场路社区通过“敲门行动”对1679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走访,实现一人一档案,按照需求分类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服务。
吕继强介绍,小渡船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依托大数据分析,推出“六助”服务体系,在传统助餐、助洁基础上,新增助浴、助急、助医、助乐等服务。同时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空调清洗、中医理疗等特色服务,深受老人欢迎。
“智慧技术是‘加速器’,通过信息化手段打破信息壁垒,快速响应,精准匹配需求,将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关怀,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小渡船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多方发力 凝聚养老社会合力
养老服务不仅是政府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小渡船街道积极孵化社会组织、搭建活动平台,激发老年群体自身活力,实现从“被动养老”到“主动乐活”的转变。
每周三下午,机场路社区的“城市书房”书法临摹班座无虚席,老人纷纷前来学习书法和绘画。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会书法机构与社区合作,免费为老人提供书法、绘画所用材料,老人们的优秀作品还会在社区展厅展出。目前,“城市书房”拥有5000册藏书,涵盖养生、历史、文学等类别,成了老人们的精神粮仓。
民族路社区党委书记王世泽认为,养老不仅是被动接受,更是主动创造。激发老人自身活力,让他们成为参与者和贡献者,是提升养老质量的关键。该社区培育的老年群体社会组织中,多数成员为退休人员,他们通过编排节目、参与公益活动,重新找到了社会价值。
小渡船街道还联合社会机构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我儿子在外地,你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2024年重阳节当天,小渡船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露天电影场地,50多位老人围坐一起观看电影,78岁的刘老动情地拉着志愿者的手说。
各个社区经常邀请老人参加各种活动,辖区老人晚年生活有滋有味——
机场路社区摆刨汤宴请老人吃火锅、看表演,其乐融融;民族路社区开展中秋助残香包制作活动,老年残疾人与志愿者合作制做100多个香包,现场欢声笑语;小渡船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的中医讲座,老人们跟着专家学习穴位按摩,交流养生心得……
小渡船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多方发力、多元参与,老人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力被激发,生活充满活力和尊严。
养老不仅是物质保障,更是精神滋养。从热气腾腾的幸福食堂到智慧无限的监测屏幕,从翰墨飘香的书画课堂到温馨细致的志愿服务,小渡船街道养老服务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养老服务的丰富内涵,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动人画卷正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