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会员罗玉华: 摆渡心灵困境 用公益微光点亮社会大爱
  • 发布时间:2023-12-29 10:38:09
  • 来源:中广网
  • 作者:武逸晗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你先去上课,老师接个电话就来,好吗?”3月13日,重庆市江北区逸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内,四十来岁的长发女人温柔的搂着前来撒娇的女孩。

“要接多久嘛?”女孩嘟起嘴,眼里写满不情愿。

“就一会。”女人安抚她。

“一会是几分钟,五分钟吗?”女孩拽紧她的胳膊,扭了两下。

“可能不行,我尽快好吗?”女人回答。

“那十分钟,十分钟你必须来找我!”

“行,你看好时间……”

孩子这才鼓着脸蛋,转身回到课堂。这是一堂特殊的疗愈课,讲师是心理学社工,前来听课的,都是精神障碍儿童和老人。

被女孩依赖的女人名叫罗玉华,是心理服务志愿者,也是这家社会服务中心的理事长、民建重庆江北区七支部副主委。

投身公益十多年来,数不清的人像女孩一样,拽着罗玉华的手不愿松开,希望她牵着自己走出心灵的“孤岛”。

贫困、孤独、自卑……每个困境中的弱势群体,心中有一座孤岛。多年如一日,在心理健康领域开展志愿服务,关心关爱弱势人群的同时,积极调研,为他们建立起专业、长效的心理健康关照体系……

摆渡心灵困境,用公益微光点亮社会大爱,用行动诠释社会责任,正是罗玉华主动履行党派成员社会服务职责职能,服务民生改善、服务社会和谐、助力乡村振兴等的公益理念和执着追求。

用生命影响生命,未保法宣讲现场

用生命影响生命,未保法宣讲现场


走进开州满月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独居老人的“家门口大学” 捧红一支“超龄”模特队


江北区溉澜溪社区学院内,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阿姨正在排练一场特殊的时装走秀。巧手剪裁变废为宝——废旧衣物、塑料袋、废卡纸也成了特立独行的环保服饰。今年五一节,阿姨们就要把这场走秀搬上社区文化广场的大舞台,向更多人传达绿色低碳理念。

眼见大家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一旁的活动组织人罗玉华笑得比谁都开心!

家住溉澜溪社区的老年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溉澜溪学院的——这里开设了时装、手工、摄影三个“系”,学员30余名。丰富的活动和充实的课程,为众多独居老人的空虚晚年带来了欢笑。

改变背后,离不开罗玉华和她所带领的专业社工队伍的努力。

成为一名职业公益人之前,罗玉华曾经在国企拥有稳定工作。业余时间,她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公益活动。长久以来,罗玉华发现,大多数公益活动都停留在物质帮扶层面,心理帮扶往往缺位!深受触动的她,在2013年,全身心投入心理帮扶公益事业。

2016年,罗玉华注册成立重庆市江北区逸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建起一支由中级社会工作师、国家专业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及博士博士后顾问组成的核心团队。随后,又在两江新区的支持和指导下,注册两江新区逸航青少年工作发展中心。

2020年,在开展志愿服务中,罗玉华注意到,江北区溉澜溪社区中空巢老年人达到238人。他们大多不缺乏物质基础,却被孤独感、失落感和抑郁心理围困在心灵的孤岛。

为了改善现状,她积极调研,召集20位热心居民,与逸晗社工成立志愿者队伍,兵分多路开展入户摸底。

“老人们希望获得哪些社会服务?大家最强烈的情感诉求是什么?在社会活动中渴望发挥哪些爱好专长?”调研持续3个月,收集到有效信息130份。以此为基础,罗玉华又请教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几易其稿,最终形成《关于加强我市老人无障碍环境治理的建议》等调研报告,并通过社情民意信息、提案等多种方式报送民建重庆市委、江北区政协、江北区委统战部等单位,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罗玉华的倡导下,不久后,江北区依托溉澜溪社区养老服务站,开办起“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溉澜溪学院,由“街道+社区+居民+党群干部+志愿者+社工站”的多方联动服务体系,为老年群体提供专业服务。

在溉澜溪社区,退休职工龚琳(化名)曾性格孤傲,难以融入社群活动。罗玉华见状,结合她的业余爱好,说服她当起学院时装系主任。

召集学员、组织活动、编排节目……不仅使龚琳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还让溉澜溪的“超龄”模特队队伍不断壮大,成了社区文艺汇演中的常客,丰富了更多老年人的精神文明生活。

溉澜溪学院汇报演出

溉澜溪学院主题活动
 

精神障碍人士的“心灵家园”烹饪艺术疗愈大餐

围困在心灵孤岛的人,人际关系往往是的最大症结。帮助他们回归社会,需要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重庆两江新区翠云街道渝康家园,有一间独一无二的“咖啡馆”,叫做梵高治愈餐厅。餐厅里的服务员,都是精神障碍患者。

做面包或者咖啡时,罗玉华会邀请他们一起敲响空灵鼓,通透的乐声令人仿佛置身山谷之间,带给人内心的平静。伴随天籁之音,参与服务的精神障碍人士将对音乐和美食的理解,一起揉进温暖的面团里……

渝康家园,是两江新区打造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为辖区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筛查诊断、知识普及、康复治疗、构建支持网络体系等关爱服务,罗玉华也是这里的“大家长”。

居民梁文(化名)在痛失爱子后,与老伴双双被诊断为轻度精神障碍患者,每日以泪洗面。一次家访中,梁文给罗玉华端上一碗自己制作的豆花饭:“儿子以前就喜欢吃我做的豆花饭,现在他走了,我饭都不知道做给谁吃了……”言语间豆大眼泪又要落下。一句话,却让罗玉华看到了她的症结所在。

“老人走不出来,是因为所有的关注和精力都在孩子身上。重返社会,首先就要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对此,罗玉华将老两口请到治愈餐厅帮工,盛阿姨不仅把自制豆花饭卖给了邻居、社工,还学会了做咖啡、烤面包,精神面貌一天比一天好。

像盛阿姨一样,越来越多的人,牵着罗玉华的手,走出了阴郁的生活。有失去妈妈的孩子,甚至把罗玉华喊作了“罗妈妈”,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电话把一天经历讲给罗妈妈听。

2020年7月,重庆两江新区识别出183名困境儿童。当家庭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和支撑时,两江新区社保局、两江新区慈善会联合两江新区逸航青少年工作发展中心,开展“向日葵成长计划”,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部分困境儿童还组建起“翻转的爱”未保法志愿服务队,打开了融入社会的另一扇窗……

结合自身工作开展情况,罗玉华撰写了《建议心理健康筛查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情民意信息13篇,主笔《心理援助服务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干预体系的研究》等社会课题8篇,其中有的成为民建重庆市委重点课题,有的得到重庆市委统战部《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刊物采用。

走进养老院心理干预

走进养老院心理干预
 

田间地头的“心理课堂”开辟乡村振兴新征途

脱贫攻坚期间,罗玉华曾带领团队深入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进行心理知识科普和援助。

乡村振兴时代,如何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树立民建会员的好形象、提升民建组织的美誉度?

罗玉华深知,自己肩负着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的使命、担负着重庆市新专联和民建江北赋予的责任——积极推动弱势群体心理健康体系的建立。

2021年起,罗玉华带领团队深入重庆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继续投身乡村振兴的漫漫长途。

她常放弃休息时间,下到农村,和当地村干部、乡村教师一起,研究如何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期间,他们开展了大量落地活动,请教了众多学术专家,一遍又一遍地完善课程、修改讲稿……

“部分乡镇中心校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应该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弥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短板。 ”在《贫困地区心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研究》课题调研中,罗玉华写道,尤其是政策引流人才,资金辅助心理教育,彻底改变贫困地区心理健康辅导员配备不均衡问题,更好地服务贫困地区儿童、服务贫困地区青少年,促进乡村振兴。

团队不仅为受助者提供专业帮扶,每次活动结束后,还会建立微信群,定期授课,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迄今已累计帮助超过17800人次。

如今,渝康家园还建成了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农产品展销代购点。


助力乡村振兴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


“社会公益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民建会员的智慧和力量。”罗玉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提高履职水平、提升专业能力,她积极深造,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先后担任了中国心理学学会会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客座教授、重庆市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大数据与信息产业学院客座教授、重庆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兼职副主任、重庆市新的社会阶层专业人士联合会理事、重庆心理学学会理事,和团队一起,十年如一日积极传播“助人自助”的公益理念,

根据收集的典型案例,罗玉华还编辑出版了《我的情绪我做主》《益心童行》等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在乡村振兴新征途上,她继续摆渡心灵困境,用公益微光点亮社会大爱,让美丽乡村变得更加和谐……

人间有爱,山川温暖。 


责任编辑:东升
  • 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