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日益精英化的今天,作家蜀水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将一所在历史长河中普通却深情的校园推至聚光灯下。作者以三十余年时光沉淀的笔触,在记忆的褶皱里打捞起那些被时代浪潮冲刷过的细节,用文字重构了一座精神的圣殿。这篇散文不仅是关于校园的回忆录,更是一曲献给平凡生命的赞美诗,在细微处绽放出人性的光芒。
草木砖瓦间的精神图腾
作者笔下的鄂西大学没有未名湖的盛名,亦无清华园的恢宏,却以"三孔桥畔的泥巴路"、"斑驳的白墙"、"青色土瓦"构筑起独特的精神图腾。那条"顺着院墙的泥巴路"既是通向知识殿堂的物理路径,更是生命蜕变的隐喻通道。当校园名称在时代更迭中数度变迁,那些"守护者身份"的参天古树却始终挺立,在年轮里镌刻着永恒的坚守。这种将物质空间升华为精神符号的书写策略,让普通校园获得了超越地理坐标的永恒价值。
在记忆的滤镜下,旧教室的"上下铺木架子床"与"民国风格的教学楼"形成时空的复调叙事。作者特意强调老教学楼"被降级为教室使用"的命运,这种今昔对比的张力,恰恰揭示了教育本质的永恒性——知识的传承不在于建筑的华美,而在于灵魂的碰撞。这种对物质表象的超越性思考,使普通校园成为了承载文明薪火的精神容器。
文章对校园细节的刻画堪称显微镜式的观察。"小手指大小的长方形金属校徽",其"丝线粗细的红色边框"与"白底红字"的视觉记忆,在三十余年后依然纤毫毕现。这种对微小物象的精准捕捉,不仅体现着普鲁斯特式的记忆美学,更暗含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生命哲学。当作者将校园荷塘与清华园的朱自清旧迹并置时,细节的相似性消解了名校与普通高校的等级差异,昭示着美与真理的普遍性。
朴素叙事中的生命史诗
在时空交错的叙事中,"斑驳的白色墙壁"与"青瓦房顶"构成了记忆的基底色。这些被岁月侵蚀的物质痕迹,在作者笔下反而获得了永恒的诗意。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笔法,源自作者对生活本质的深刻认知——真正的永恒不在于物质的坚固,而在于精神记忆的鲜活。当"怀旧之感"在新旧教学楼之间流动,细节的在场性已然升华为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作者对校园的情感不是喷薄的火山,而是深井里荡漾的月光。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珍藏"二字泄露了三十余年未曾褪色的赤子之心。这种克制的抒情方式,恰如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在文字的间隙里涌动着情感的暗流。当记忆中的荷塘月色与清华园的实景重叠,时空的距离在情感的坐标系中消弭,展现出精神原乡的永恒魅力。
在这个崇尚名校光环的时代,《校园散记——献给湖北民族大学》以其诚恳的叙事姿态,重新定义了教育的本质价值。当作者在记忆的荷塘边打捞起那些发光的细节,我们忽然明白:真正塑造人格的从来不是大理石的校门,而是知识浸润心灵的温柔力量。这篇散文就像校园里那些"普通而朴实"的古树,在知识的土壤里生长出年轮般的诗意,提醒着我们:每个认真生活过的地方,都是值得用生命书写的圣殿。
平凡中绽放的师者光芒
在《校园散记——献给湖北民族大学》一文中,作者以素朴的笔调勾勒出鄂西大学这所普通大学里知识传灯者的立体肖像,镌刻下王正贵老师这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这篇散文不仅打破了"名校方有良师"的世俗偏见,更在师生互动的细密针脚里,编织出超越功利的教育真谛。
王正贵老师的存在本身即是对"大学非大楼之谓"的最佳诠释。当作者用"儒雅的身姿""凹陷眼眶中智慧的光亮"构建起师者肖像时,一个在逆境中淬炼出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三里坝的崎岖山道、背柴山路上坚持治学的细节,反映出王老师"大雪压青松"而"青松挺且直"的生命状态。当《作文构思300例》这部心血之作在联合国获奖,那些浸透汗水的背柴岁月与困厄便获得了史诗般的回响。王老师用生命轨迹证明:真正的学术高度从不取决于讲台的华美,而在于思想者灵魂的深度。
"意犹帅也"的教学理念,"守正而为贵"的临别赠言,在王老师这里不仅是文学理论的传授,更成为塑造人格的密码。赠予复旦教材时那句"加强自学"的叮嘱,暗合《论语》中"不愤不启"的教育智慧。当学生“听他讲课时尽力不走神,总觉得每句话都比圣旨还重要”,展现的不仅是师道尊严,更是思想火种的传承。当老师刻意不给作文高分,实则是用"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的严苛,锻造学生直面真实的勇气。这种超越功利的教育情怀,这种将写作之道与为人之道熔铸一体的教导方式,恰似禅宗师傅的当头棒喝,在看似冷酷中蕴藏最深的慈悲。
跨越时空的精神馈赠
作者对恩师的感激,并非止步于知识层面的感恩,而是升华为对精神父辈的情感皈依。这种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谊超越了世俗的施与受,升华为文明传承的精神仪式。当作者将老师的赠言化作生命的座右铭时,我们看到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那是用灵魂点燃灵魂的永恒光焰,是在平凡中缔造不朽的精神馈赠。
文章中的感恩情怀具有双重向度:既有对母校培育的个体感恩,更暗含着对高等教育平民化进程的礼赞。作者特意追溯学校从师范学堂到大学的变迁史,在名称更迭的表象下,揭示出教育平权运动的深层脉动。这种将个人记忆嵌入时代洪流的叙事策略,使朴素的情感获得了历史的纵深感。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同学情谊的珍视。作者笔下的同学们,尽管来自不同战线、岗位,年龄、身份、阅历各异,但他们的优秀品格和出众才华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金老大”当面严肃指正作者错别字的一幕,不仅体现了同学间真挚的情谊,更成为了作者注重细节的警钟,对其学习和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章结尾处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校园不在名”,巧妙化用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意境,进一步强调了“校不在名有教则成”的观点,即学校的名声并非最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有教无类、育人为本的教育精神。此文不仅是对过往时光的怀念,更是对同学情谊和教育意义的深刻领悟。
(龙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