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思想理论、实践发展、精神文化、制度建设……诸多方面的成就汇流成海,形成了推动中华民族阔步前进的历史洪流,证明了科学理论和伟大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写就了思政课最生动、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让“行”在路上的大思政课真正“走”进学子内心,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追寻领袖足迹、探访大国制造、深入基层一线……师生们在行走中投身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社会民生第一线,体验国家发展、社会变迁的脉搏,书写实干奋斗的青春华章。
感悟人民情怀,体验深刻伟大的历史变革
讲述人:宁德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 陈玉仪
清澈的修竹溪奔流不息,鸾峰桥飞架峡谷之间,街上游人如织,民宿餐馆顾客盈门——如果不是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我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红火富足的山乡,就是老一辈口中那个“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下党乡!
大二下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前往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调研实践。临行前,老师通过生动的图片、翔实的数据告诉我们,20世纪80年代建乡之时,下党曾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交通闭塞、百姓生活极端困苦。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下党也由此在脱贫发展中不断更新观念、拓展思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我们来到了总书记当年的现场办公点,听当地老人讲述那段暖心回忆,深刻体会人民领袖“把心贴近人民”的真挚情怀;我们走进“难忘下党”主题展馆,跟随讲解员的动情讲解,深切感受扶贫开发在这里探索、精准扶贫在这里实践、全面小康在这里实现的“下党故事”;我们踏上党群连心路,切实体会“务实深入、不图虚名”的工作作风……今昔对比,下党乡的幸福嬗变,正是展示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和乡村振兴新成果的“中国窗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最好注脚!
这些年,追寻领袖足迹,我们的思政课堂一直在路上。从“四下基层”工作法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到数字福建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弱鸟先飞”的辩证思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到“滴水穿石”的韧性激荡出为民服务的时代回响……我们跟随老师走进乡村田野、走进社区工厂,在广阔天地里一次次感悟思想伟力、体悟伟大变革,也愈发意识到自己身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
深入基层一线,捕捉“冒着热气”的社情民意
讲述人: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高汇东
基层是落实国家政策、联系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的优劣,社会民生的酸甜苦辣,基层治理的经验教训,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实际了解。在看到学校招募“扎根基层,逐梦鸡东”政务实践团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投身基层治理,来到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交通运输局挂职锻炼。
满怀热情而来,一篇“攻坚克难”主题工作报告的撰写却兜头给了我一盆凉水。对着密密麻麻的数据,自认为文笔不错的我手足无措,一时不知从何下手。“基层报告不是学术论文,得让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在领导带领下,我深入鸡东镇、东海镇等五地共15个调研点开展调研。从坑坑洼洼的村道到繁忙的货运站,我用心观察每个细节,捕捉“冒着热气”的社情民意。在永安镇,一个老乡拉着我的手反映道路修缮问题:“自从前些年县里推行‘村村通’把路修好后,咱地里的庄稼就能早半天进城,卖个好价钱!”那一刻,我愈发明白,报告中我要写的“攻坚克难”四个字,背后是百姓冷暖,是民生幸福,更是我们要以躬行实践诠释的忠诚担当!
此后的实践中,我在一次次调研中感受着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主动作为,理解着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举措,也领略着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的新变化。我还参加了县冰雪节的筹备工作。当我还在思考场地如何利用、彩灯如何布展等问题时,身边同事已经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风中走上冰面,演练游客动线设计、测试爬犁赛道安全性、设计安全预案。当看到活动吸引周边县市数万名游客畅游时,我真正懂得了基层干部常说的那句话:“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到田间地头全是办法。”
这段日子,我从“只会泡图书馆的学生”变成了会蹲在田埂上听民生、在雪地里搬冰灯的“基层小灵通”。原来成长从来不会突然发生,而是在无数个“第一次”里默默蝶变——第一次被群众握住手说“谢谢”,第一次在堆满文件的办公室里反复核对数据……这些都是青春最闪亮的勋章。基层是最好的实践课堂,它不仅教会我锻造“金刚钻”、涵养“硬功夫”,更教会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只有双脚沾满泥土,青春才能与这片土地的“脉动”同频共振。
探访大国制造,触摸强劲有力的时代脉搏
讲述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生 方凌峰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脉搏在哪里跳动?一次行走的大思政课告诉我,它不仅记录在课本深刻的论述里,更镌刻在操作灵活的工业机器人上、分毫不差的晶圆光刻机里、轰鸣运转的工厂车床间,以及一项项“从无到有”的技术突破上。
2024年暑假,我与支队成员奔赴上海与常州开展思政实践,深入高新技术企业、工厂车间、科研院所,亲身感知中国制造的脉动。
在上海电气集团,一台斑驳的老式汽轮发电机静静地陈列在展览馆中。讲解员说,这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上海电气集团前身上海电机厂成功研制的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空冷汽轮发电机。当时,面对国外技术的垄断与封锁,老一辈工程师凭借深沉的爱国情怀、执着的工匠精神实现了技术突破,有力支援了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我头戴安全帽,看着头顶高耸的龙门架时,对行业前辈的敬佩油然而生——是他们,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中国大脑”装备“中国制造”,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勇攻关!
除了近距离感知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们还一次次体验着高新技术的创新突破、地方政府的担当作为:在上海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了全球负载能力最强的负载协作机器人。在常州武进,我们看到一大批新兴产业园拔节生长,看到了产业发展不断“向高向新”,更看到了当地政府对青年学子求贤若渴的诚意。
行走中不但感知了发展变化,更坚定了我知识报国的理想信念。当我们对话一线研发人员,书本上的理论变成了鲜活的现实,而“中国力量”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群人用双手托起的奇迹,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接棒的使命,也将是我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走进希望田野,倾听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
讲述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 黄玉涵
站在甘肃陇西县禄家门村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的田埂上,闻着空气中浮动的药香,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药材梯田,我忽然理解了“行走的大思政课”的深意。这一刻,“乡村振兴战略”从书本上的铅字变成了眼前跃动的图谱。
去年7月,我从“千年药乡”陇西出发,一路向东,经历了一堂主题为“青春心向党·理响新时代”的“行走的大思政课”。
在陇西药圃园的种质资源库里,3000多份药用植物种质静静生长。智能光照培养箱中,驯化的新品种正突破海拔限制;种子标准化车间里,激光分选机以0.01毫米精度剔除瑕疵种粒——这些在实验室里跳动的数据流、在车间摆动的机械臂,正悄然破译着药乡的乡村振兴密码。“以前靠天吃饭,亩产不到八百斤。”在陇西县禄家门村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药农王大姐擦着汗告诉我们:“现在用上水肥一体机,党参亩产顶破1500斤!”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是我对白家山村的第一印象。在兰州大学驻村帮扶干部吴老师、周老师带领下,我们在村民安置点遇到了笑容洋溢的村民。他们热情地和我们分享村中趣事。当我听到市区老师自愿请缨驻村支教、只为给六七个孩子上课时,我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命题,更是用生命温暖生命的持久工程,刻印着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砥砺奋进的不懈脚步。
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每天都在发生。握住药农布满裂痕却温暖有力的双手,翻开支教老师被山风吹皱的教案,我内心不禁涌出一阵感动。我开始深入思考中国乡村的未来与中国青年的未来,也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谆谆教诲。新时代青年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心种进泥土里,和漫山遍野的山花一起绽放。
品味文物古籍,培厚民族团结的精神沃土
讲述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徐宇婷
澄澈的阳光斜掠过民族宫鎏金的穹顶。推开厚重的雕花木门,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主讲老师盖逸馨的带领下,踏进了这座沉淀着共和国民族团结记忆的殿堂。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探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如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寻找之旅。
置身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1500余件文物与古籍穿越千年时光,令人目不暇接。精美绝伦的侗族织锦,饱经沧桑的蒙古族马鞍,色彩斑斓的藏族唐卡,以及蒙古文、藏文、朝鲜文等多民族文字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在这一刻呈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一件件展品镌刻着‘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印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盖老师以“大一统”“大融合”“大团结”为主线,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脉络,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情感上的交融共生娓娓道来,让我们深刻感受中华民族血脉相融的悠久历史,领悟了文物、古籍中所蕴含的文明理念。
跟着老师脚步一路走、一路访,我看到四川凉山彝族群众易地搬迁,“搬”出新生活;看到云南贡山独龙族整族脱贫,走上幸福路;还看到宁夏银川多民族社区和谐共居,绽开团结花……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实践,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深刻内涵。
“来听听家乡的民族团结歌吧!”休息时,我一边播放歌曲《沂蒙红石榴之约》,一边动情讲解着歌词的含义。未来,我愿用实际行动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和践行者,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绚烂!
(记者邓晖、高建进、冯家照、张士英、尚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