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跑出实践育人“加速度”
  • 发布时间:2023-04-20 12:25:47
  • 来源:中广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高水平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探索适合新工科和太原科技大学特色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学校采取系列措施全面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谋求科大实践教学新突破,谱写科大实践教学新篇章。

目标引领,高站位构建“两性一化”实践教学理念

  学校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深入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和认识,创新性地提出了高阶性、系统性、精准化的“两性一化”实践育人理念,统一指导实践育人工作,统领规划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整合集约教学资源,构建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实践育人框架。

  高阶性:作为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着力培养能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高阶性制定实践教育理念和目标、高站位重构实践教育体系和内容、高质量强化实践过程管理和评价。

  系统性: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某些具体环节的实施,而是贯穿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同一实践育人理念下,从培养什么人、什么能力,实践什么内容,怎么实践、管理、保障、评价方面全面展开。

  精准化: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精准把握学校定位、精准分析实践教学问题、精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利用信息化平台提升实践教学的精细化过程管理,利用大数据反馈,精准评估效果,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分阶递进、多元协同、数智赋能”实践教学实施路径

  近年来,太原科技大学系统开展了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问题,以培养扎根和引领产业发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素质高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从课程构建、实践资源、过程管理机制三方面逐步构建了“分阶递进、多元协同、数智赋能”的实践教学实施路径,有力解决了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环节设置与学生素质提升需求不匹配、实践教学资源育人合力发挥不充分问题、实践教学过程的精细化与规范化管理等问题。

  分阶递进:统筹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抓住课内、课外两条线,按照“基础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三阶式分级递升,课内设置实验训练课程群、实习实训课程群、设计训练课程群三大实践课程群,课外辅线环节打造科研训练项目群、竞赛训练项目群、综合训练项目群等三大“高半阶”实践项目群。

  多元协同:整合五大实践训练平台“学科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习实践平台、科研训练实践平台、学科竞赛活动平台、综合创新创业平台”,分阶段协同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实践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提出 “五协同”教学组织模式“课堂内外协同开展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实践、课程内外协同开展基于问题的研究式实践、院内院外协同开展基于竞赛的创新式实践、校内校外协同开展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实践、线上线下协同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虚实融合实践”,“五协同”教学组织模式与“五平台”教学资源,构成“软硬件”融合交叉模式,协同发力,全方位推动实践教学整合改革。

  数智赋能:在学生实践实习等环节,引入实验综合管理系统、校友邦实习管理系统、维普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创新创业管理系统等平台,实行“互联网+实习(实训)”的“数智赋能”管理模式,对实验、实习、竞赛、论文等进行精准化过程管理,通过标准化流程实时掌握实践环节动态,实现了“实时指导高效明确、师生沟通效率加倍、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实践成果一键收集、成绩管理有章可循、实践反馈有据可依”。

成长驱动,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新格局成效显著

  多年的实践应用、迭代升级,太原科技大学实践教学实现了 5 大转变:实践教学环节由松散向紧凑转变,实践教学资源由粗放向精准集约转变,实践教学平台由封闭向精准开放转变,实践教学过程由间断向精准连续转变,实践教学监控由评价缺失向形成性评价转变,构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结构完整的系统整体。学校的专业内涵建设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校获“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示范高校”“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2022 年,学校在校友会中国大学分类排名中,位居中国应用型大学第 2 名,在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刘志奇 杨志敏

责任编辑:赵永强
  • 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